中國革命 書評 創作

速記《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1954年5月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版封面。
《呼蘭河傳》1954年5月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版封面。

與《生死場》不同,這部作品讀起來或許並不那麼沉重,而更顯得立體。《呼蘭河傳》可以是小說,可以是隨筆,可以是散文,更如此書的名字般,是一個小城的傳記。

沒有明確的故事線,沒有核心人物(小城就是核心)。取而代之是蕭紅年幼時身邊的一件件軼事。這些事情每天,每年都依舊發生著,不止是在呼蘭河這小城中,在世界其他地方亦如是。一般看起來再平凡不過的人事,在蕭紅心中卻一直佔著某一席位,以至於她在重病之際,仍舊將這些人事掛於心頭。

或許是自小喪母,又體會到父親吝嗇計較、不講情理的性格,蕭紅對人情冷暖特別敏感,亦寫得特別精彩。如人們樂於聽見有動物、有人掉進路上的大坑,好讓他們消遣;又如人們圍觀老胡家婆婆虐待團圓媳婦,說是洗澡治病,當媳婦當場暈倒後,旁觀者又開始憐憫起她來;或是人們對馮歪嘴子生子成家的調侃,在之前對其妻子百般讚賞,得知二人生子後卻把以往稱讚她的優點反過來數落她。

上述這些事情,蕭紅沒有加以評論、沒有歸結為外在環境及社會因素。我認為這是因為書中的「我」不過是個十嵗不到的小孩,自然不會認識到以上的事情。然而,儘管只是記述,這般深刻的記憶,足以說明蕭紅並不認為這些是尋常,正常的事情。在書中,他人圍觀或許亦不是出於幸災樂禍,他們並非什麼十惡不赦的人,只是因為尚無法擺脫守舊、封建、迷信的普遍思想,而在不自覺之際成了幫兇。

蕭紅在書中多番提起家中院子的荒涼–即使花仍不斷開著、昆蟲仍到處可見。她亦多次提到城中大小事的重重覆覆。荒涼的或許並非只是院子,而是整個小城,甚至遠不止於此;又或許是作者看見社會的這種境況,心中充滿了孤寂。

時光荏苒,大半世紀後的今天,仿佛與書中所記一模一樣,到處充滿自覺與不自覺,有意及無意的壓迫。我們又是否有辦法突破這種重重覆覆的荒涼的困境?我以為,最後馮歪嘴子對兒子的希望、欣喜,正正就是蕭紅要交託給後人的希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