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最近關於侍產假的宣傳,勾起了泛民人士的「十級痛」,他們紛紛譴責工聯會此前沒有支持職工盟在立法會提出的七天侍產假議案、一如以往地大罵「工賊」。但是,事情真的是這麼簡單的嗎?
工聯會以立法會議員郭偉強的名義發表的這篇文章,提及了這一系列重要的事實:三天侍產假是勞工顧問委員會(勞顧會)達成的共識;工聯會對於泛民在立法會上提出的七天修正案,是贊成但棄權——這是出於政府聲明:若七天修正案獲得通過,他們就會撤銷法案、交回勞顧會再議。工聯會認為,若在立法會推翻勞顧會目前的共識,侍產假立法將會遙遙無期。工聯會從來沒有反對過七天侍產假:他們的正式立場,是先確保法定三天侍產假,再爭取更多。
人們完全可以批評,工聯會在勞顧會上爭取不力,不能相信他們以後真的會「繼續爭取」。但問題的關鍵是:勞顧會作為香港目前地位最高的「集體談判」機制,它的根本功能就是達成勞方、資方和政府三方都贊成的勞工法案(否則如何立法?)——這就是任何稍微認識工運的人都會知道的「勞資政三方協商機制」。勞方無論由誰代表,最後在實際上只能屈從於資產階級及其政府的結構性多數。職工盟從來沒有反對這種機制,他們反對的是目前讓工聯會和勞聯壟斷勞方代表議席的選舉辦法——這不過是職工盟不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只要取工聯會而代之的另一種說法而已。(這同宣稱只有泛民才是「真正香港人代表」的所謂「真普選」,是同一邏輯的產物。)
侍產假爭議的本質就是:工聯會不推翻自己有份在勞顧會談判促成的三天侍產假法案,而職工盟則主張在立法會內推翻這項法案。這能不能說明工聯會是「工賊」,而職工盟就是「鬥士」?顯然不能。請記住:無論職工盟還是工聯會,從來都沒有反對通過「勞資政三方協商機制」議定勞工法案的辦法。兩派在侍產假法案問題上的真正「分歧」,是要不要接受勞顧會共識的三天侍產假?——工聯會宣稱要、以後還要更多,職工盟則宣稱可以跳過勞顧會、在議會上就可以得到七天侍產假。我們要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看待這個問題,還是要站在議會民粹的立場看待這個問題?這就是關鍵所在。
進一步的說,我們可以看到,宣稱「民意」可以取代勞資力量對比、民粹宣傳可以替代工人實力,是泛民工運的一貫做法。貨櫃碼頭工潮爆發之時,職工盟放棄自己原先經過多次調查制定的、公開和勞聯一起主張的加薪12%方案、轉而提出23%,目的就是突出只有自己才是「真工會」,為打倒工聯會和勞聯等「黃色工會」製造輿論。顯然地,通過撕毀和勞聯的合作關係而提出的,將職工盟會員置於絕對少數的地位的加薪23%訴求,從來都沒有撼動資方的實力。為了堅持自己才是「真工會」,職工盟還拒絕勞聯和工聯會關於向碼頭資方一致提出覆蓋所有工種的加薪方案的建議。最後,在大量罷工工人被變相解雇或自行復工的情況下,職工盟被迫接受資方強制的,和它自己此前和勞聯工聯會聯合方案的12%相差不多的9.8%。
我們不妨徹底一點的想:從工人階級的實際需要去看,七天侍產假又何嘗不是一種殘缺不全的訴求?認為三天侍產假是「出賣工人」的朋友們,為什麼不提出14天、21天,甚至站在育嬰角度或許更加適當的……兩至三年?
首先,資本主義制度從來不會按照工人的實際需要運作;其次,在實際操作上,職工盟不可能超越它的泛民盟友(及其資產者和小資產者的受眾)的承受程度,貿然提出23天、還是別的什麼「大躍進」方案。
在貨櫃碼頭罷工裡面,職工盟可以高舉23%,這不會妨礙那些主張「合理回報」的泛民黨派;但要在立法會弄出一個既可以攻擊工聯會,又需要泛民黨派表態支持的法案,就不能提出「海鮮價」——泛民內部的這種事實上的共識制度,又何嘗不是一種「勞資協商機制」?
因此,我們看到的,是資產階級議會的黨派鬥爭遊戲。這是職工盟和工聯會都認可和參與的一種遊戲——建制和泛民兩派,都不會認真動員自己掌握的工運力量對抗資本。那為什麼右派「民主」媒體,一直都支持那些拋出假大空的訴求,根本不會損害資方,目的只在於貶損建制派工會的做法?——因為這完全不是什麼「階級鬥爭」,只是泛民顯示自己「更親民」的公關表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