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 中國革命

反帝未竟七十年 從日本戰敗投降想起

《跨時》按:以越南獨立運動的先驅者的思想歷程為切入點,經過「大東亞戰爭」的前因後果,直到「戰後」七十年至今的歷史回顧,本文提出一個觀點,就是世界戰爭的溫床並沒有消失,在資本帝國主義成為歷史,勞苦大眾成為全世界的主人翁而聯為一體之前,「十五年戰爭」一類的帝國主義戰爭的慘禍,並不會離我們而去。


反帝未竟七十年——從日本戰敗投降想起
林世平、張本清
2015年8月20日

日皇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頒發的維護日帝基本體制,迴避戰爭責任的《終戰詔書》。
日皇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發佈的維護日帝基本體制、迴避戰爭責任的《終戰詔書》。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一、潘佩珠的故事
70年前,日本法西斯投降了,但帝國主義至今仍然支配著亞洲和世界。

在1905年,反抗法帝殖民統治的越南獨立運動領袖潘佩珠(Phan Bội Châu),抱著當時普遍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思想,以為日本戰勝俄國,是「黃種人對白種人之勝利」,幻想日本當局會武裝支援「同為黃種人」的越南人的反法鬥爭,經香港到達日本。主張恢復越南皇室統治的潘,經中國保皇黨領袖梁啟超的引薦,認識了犬養毅等日本政客,希望日本出兵越南、驅逐法帝。梁啟超和日本政客們告訴潘,日本政府不可能中斷與法國的邦交、出兵越南,但他們可以用「民間」的名義教育訓練越南志士。

潘佩珠因此發動了數百名越南青年,從1907年開始陸續入讀東亞同文會,史稱「東遊運動」。越南法殖當局察覺後實行嚴厲鎮壓,逮捕愛國留日生的家人、禁絕匯款。1907年6月,日法帝國主義締結《日法協約》,保證雙方在亞洲的利益和安全,給予對方最惠國待遇,共同確保清朝的「獨立」和雙方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法帝承認滿、蒙、福建為日帝勢力範圍;日帝則承認法帝對印度支那三國的統治,承認兩廣和雲南是法國的勢力範圍。法帝要求日帝取締在日的越南獨立運動、引渡參與者回越南,日本政府如約遵行,在1908年9月勒令越南學生解散回國。潘佩珠請犬養等人向日本政府陳情,後者稱愛莫能助。潘本人在1909年2月被日本政府驅逐出境,亡命香港和泰國。

早在1905年年底,日帝政府就應清朝的要求,推出限制革命黨人活動的中國留學生管理條例,造成大規模的退學回國運動。1905年9月,潘佩珠第一次與孫中山會面之時,孫知道潘還是君主立憲派,就力斥中國保皇黨的虛偽,主張越南獨立志士加入中國革命黨,中國革命成功,就會立即支援越南獨立。潘說共和制度很不錯,但不符合越南國情,反請孫中山先支持越南獨立,事成後越南北部可成為中國革命黨的基地。潘佩珠當時站在純粹的民族主義的角度,認為只要能夠脫離法國獨立就好,政治綱領反倒是其次的。

越南獨立運動先驅潘佩珠
越南獨立運動先驅潘佩珠

潘佩珠在日本活動的後期,慢慢意識到日本帝國主義只是站在自利的立場、扶植亞洲各國的「代理人」,對真正支援民族獨立運動沒有興趣,他聯絡滯留日本的中國、朝鮮、印度、菲律賓獨立運動家和日本的激進人士,組成「東亞同盟會」。潘佩珠的政治思想,開始從「黃種人種族主義」,向「聯合被壓迫民族」轉變。

辛亥革命爆發後的1912年,潘佩珠輾轉到廣州,仿效中國同盟會,成立越南光復會,主張越南脫離法國殖民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是為越南歷史上第一個共和革命政黨。然而,在越南本土缺乏群眾基礎的光復會,因從事軍事冒險和刺殺行動,很快被法殖當局徹底鎮壓下去,潘佩珠更被缺席判處死刑。1913年年底,統治廣東的雲南軍閥龍濟光應法殖的要求逮捕了潘佩珠,要將其押解回越,但因法殖不允龍借道越南攻打雲南而沒有成行。龍濟光倒台後,經歷了四年牢獄之災的潘佩珠重獲自由,再度投入爭取越南獨立自主的鬥爭。

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之後,潘佩珠深受震撼,開始接觸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1924年,潘佩珠赴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廣州,動員越南愛國青年入讀黃埔軍校,改越南光復會為越南國民黨,主張民族自決、民族平等、民主共和,同時也主張發動工農大眾進行社會主義革命。1924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阮愛國(胡志明)與潘佩珠會面,討論修改越南國民黨黨章,潘欣然答允。

1925年5月,潘佩珠在從杭州住所去廣州參加越南國民黨會議的途中,在上海被法租界特務綁架回越。儘管法殖此前已經判處潘死刑,他們決定改判為終身監禁,後宣布「赦免」,押往順化軟禁。在1940年10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越南後不久,潘佩珠去世。

在短短的35年間,以樸素的救國救民理想為出發點的潘佩珠,在兩次帝國主義戰爭之間的激烈鬥爭之中,先後揚棄了依靠日本的種族主義思想、保皇維新思想和脫離勞苦大眾的密謀暴動,從愛國士大夫,最終轉變為接近社會主義的激進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

潘佩珠一生的思想·政治巨變,是那個年代一日千里的歷史運動在一個人身上的反映,他與其說是例外,倒不如說是一種典型——在全亞洲和全世界,反對剝削、壓迫的一整代的人們,投入了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洪流之中。

二、「大東亞戰爭」的前因後果
明治維新後,日本建立了以天皇專制為核心的資本主義體制,開始急速對外擴張。首先吞併了琉球王國、侵擾台灣,在甲午戰爭後征服了中國的臺灣,在日俄戰爭後侵佔了中國的關東州、吞併了朝鮮。1928年,世界資本主義大蕭條爆發,西方帝國主義採取保護主義經濟政策,建立排斥外貨的貿易堡壘。日帝為謀取「獨立的生存空間」、奪佔日本產業必須的原料和市場,發動九一八事變,佔據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在1937年,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日本帝國主義,就是這樣的通過榨取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血與淚,為自己累積了「第一桶金」、獲得了西方「文明」的認證、榮登「世界強國」的行列。

落後的日本帝國主義,以其極端殘暴的手段,在中國和朝鮮大規模的重溫當年西方帝國主義侵佔印度和東南亞、建立殖民體制的故事。正當日帝鐵蹄蹂躪中國,建立他們所謂的「王道樂土」、「東亞新秩序」的時候,那些早前用同樣「文明」的手段,在中國霸佔租界和勢力範圍,通過他們的傀儡軍閥和政客統治奴役中國人民,高舉「機會均等,利益均沾」的半殖民主義大纛的西方帝國主義在哪裡呢?

他們要麼隔岸觀火,像在九一八之後,對日本「衝擊國際秩序」的行為表示「關注」,要求日本不要獨佔中國,要回到「門戶開放」的「普世價值」;要麼對日本的侵略行動「深表同情」,直言中國未免太過不受管束、任由共產分子煽動反帝抗日運動,危害「文明秩序」、損害列強的「合法利益」,必須加以適當的處置——在日本不侵犯他們的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西方帝國主義樂於向天然資源匱乏的日本販賣各種各樣的軍事物資,維持殘害中國人民的戰爭機器的轉動,大發其戰爭財。

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租界/殖民地當局,更積極配合國民黨政府(在國共形成抗日統一戰線前)和日帝取締抗日運動,刪改、查禁抗日輿論,逮捕抗日志士,封閉抗日機關。

在1931年至1940年期間,西方帝國主義在中國基本上扮演了日帝的幫閒和幫兇的角色。從1938年年底開始,部分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出於抑制日帝的考慮,開始向國民黨政府販賣軍事物資。然而,他們還沒有興趣和中國結盟反對日帝。

1940年9月,深陷中國戰爭泥潭的日帝,為切斷西方向中國運輸戰略物資的路線,乘法帝向納粹德國投降之際,侵佔印支。深感日本威脅其東南亞殖民地產業的西方帝國主義,此時才開始「積極行動」起來。

1941年7月,美帝要求日帝從中國和印支撤軍,在月底對日本實行戰略資源禁運、凍結日帝在美資產。英帝、荷帝隨即參與。1941年12月,為獲得徹底解決「支那問題」的戰略資源和國際環境,日帝襲擊珍珠港,同時向英、美、荷的東南亞殖民地發動進攻,發動所謂「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正式成為第二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換言之,只有當日帝打到自己的家門口、侵犯了他們的神聖財產時,西方帝國主義的「世界警察」們,才向日帝宣戰——這離九一八已經十年有餘。

日帝大本營陸軍部繪製的1941年8月下旬大陸形勢圖。藍線:日軍佔據地域 斜線紅圈:共軍集結地域 紅圈:蔣軍集結地域
日帝大本營陸軍部繪製的1941年8月下旬大陸形勢圖。藍線:日軍佔據地域
斜線紅圈:共軍集結地域
紅圈:蔣軍集結地域

日帝為了「師出有名」,打著「打倒白人殖民統治」、「建立亞細亞人的亞細亞」的旗號(即日俄戰爭前後部分反殖鬥士曾一度投射在日帝身上的幻想),迅速的打敗了東南亞各地的腐朽西方殖民政權、取而代之。當然,日帝在東南亞的所作所為,在本質上與西方殖民統治無異:無所不用其極的屠殺、姦淫擄掠、種族壓迫、奴役和「皇民化」,很快就激起了東南亞各國勞苦大眾的奮起抗爭。

1943年5月底,日帝敗相畢露,御前會議通過所謂《大東亞政略指導大綱》。為挽回頹勢,散播欺騙宣傳、加強對佔領地的壓榨,遂行戰爭和謀求解決「支那問題」,日帝宣布緬甸和菲律賓「獨立」,決定由它們和偽滿、汪偽、泰國和「自由印度」的代表在東京舉行「大東亞會議」,宣布成立反對西方殖民主義的「大東亞共榮圈」。當然,這也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反殖」——同一份《指導大綱》決議,前荷屬東印度群島(即印尼)和前英屬馬來亞,「作為重要資源的來源地」,將被吞併為日本帝國領土,進行「極力之開發」;至於名義上仍然隸屬法國維希政權的印支,則繼續維持現狀。

另一邊廂,英帝糾集包含大量殖民地壯丁的軍隊,準備恢復它在東南亞的整個殖民帝國。美帝在西太平洋進行跳島反攻,準備奪回菲律賓,劍指日本本土。

美帝攻佔菲律賓,以壓倒性的制空權割斷日本與東南亞佔領地的聯繫。日帝在中國大陸上的兩百多萬大軍——其陸軍的大多數兵力——則始終被中國人民抗戰和蘇聯紅軍所牽制。

1945年6月下旬,經過近三個月的激烈戰鬥之後,美帝以二萬餘死、八萬餘傷的代價,消滅逾十萬日軍,攻佔沖繩。沖繩三十萬平民之中,有三分一至一半的人慘死——當中既有死於美、日炮火的人們,也有大量被日軍虐殺或強制自殺的老弱婦孺。沖繩自此成為了美帝的軍事殖民地,在亞洲發動反共侵略戰爭的首要橋頭堡。

美帝空軍對日本本土進行無差別轟炸,殺害近百萬平民,數百萬人無家可歸。日帝儘管完全喪失了任何「勝利」的可能,但裕仁為了保全日帝的統治秩序,仍然決意頑抗到底。

早在1945年2月,近衛文麿就向裕仁提交奏文,指日本必敗無疑,若不趁蘇聯尚未介入戰局之前及早與西方談和,一旦蘇聯和中共成為擊敗日本的主力,那多數人民早已厭戰的日本,將會有「東歐化」甚至爆發共產革命的嚴重危機,以天皇為首的統治秩序將會萬劫不復。

1945年8月6日,美帝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市中心剎那間灰飛煙滅,上十萬人立即喪生,日本統治階級不為所動。8月9日,近160萬蘇聯紅軍進攻中國東北,百餘萬日偽軍迅即土崩瓦解。同日,美帝在長崎投下原子彈。

8月10日,裕仁令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同盟國乞降。8月14日,裕仁與內閣簽署《終戰詔書》,8月15日裕仁宣讀詔書的錄音公開廣播。日帝發動的「十五年戰爭」,以徹底失敗告終。

三、「戰後」七十年
美帝佔領日本後,為了避免社會的急劇激進化,保護了裕仁,順著《終戰詔書》的曖昧措辭,傳播戰爭期間「天皇無實權」、「天皇愛和平」的神話,免去其戰爭責任,只審判和處決若干軍部的負責人。美帝佔領日本初期,曾因寄望蔣介石政權能夠擔負在亞洲的反共任務,同時確立自己對日本的統治,而禁止日本舊官僚政客從事政治活動。

到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美帝逆轉對日政策,壓制左派勢力,扶植發動戰爭的極右官僚、政客和財閥,這次在「保衛民主自由」的化妝下,重新粉墨登場。個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安倍晉三的外祖父岸信介——作為先後設立偽滿洲國和整個日本帝國的統制經濟政策的負責人,岸信介曾一度被美國佔領軍以甲級戰犯嫌疑關押。岸在東條英機等七人被處決後獲不予起訴、禁止擔任公職的處理,短短四年後,在美日《舊金山和約》生效時恢復政治權利。1955年,岸信介成為自由民主黨首任幹事長;1957年2月,岸信介成為日本首相;1960年,岸信介與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訂新安保條約,動員大量警察和右派黑惡勢力鎮壓反對安保的群眾運動。

1960年,岸信介與艾森豪威爾簽訂美日新安保條約。
1960年,岸信介與艾森豪威爾簽訂美日新安保條約。

日帝投降之後,法帝在英美的支持下重新佔據越南,越南人民經過30年的艱苦戰鬥,才先後驅逐法帝、美帝,消滅其扶植的傀儡,以死傷上千萬人的代價,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統一。

印尼經過四年的戰爭,驅逐了企圖捲土重來的荷蘭殖民者,贏得了獨立。獨立領袖蘇卡諾奉行反帝外交,印尼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運動蓬勃發展。1965年,西方帝國主義支持軍方發動反共政變,推翻蘇卡諾,在長達一年的大屠殺之中,至少一百萬人遇難,無數人喪失政治權利。長達近四十年的白色恐怖,影響持續至今。

英帝挑撥宗教族群衝突、肢解印度,在撤出緬甸前留下政治亂局,殘酷鎮壓馬共的反殖武裝鬥爭、扶植右派族群政治代理人,在新加坡,則通過李光耀,瓦解左派勢力,建立穩固的反共基地。

菲律賓人民經過多年漫長曲折的鬥爭,仍然沒有擺脫美帝的新殖民統治。

日帝投降後,美帝配合蔣介石政權,企圖阻止中共武裝接受日偽投降,爾後以調停之名協助蔣介石發動內戰、輸送大量武器裝備援蔣。最終,中國工農大眾以革命戰爭驅逐了蔣政權,在大陸建立了工人國家。亡命台灣的蔣政權,在朝鮮戰爭爆發後被納入美帝的軍事支配之下,斷行幾十年的白色恐怖、殺滅左派勢力,奠定今天對美、日從屬的新殖民體制。

美帝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後,強行解散民眾選舉產生的左傾人民委員會政權,恢復日殖時代的官憲、地主和資本家的統治,實行白色恐怖、鎮壓工農運動。當南部傀儡政權在北朝鮮軍隊和南部工農的打擊下急速瓦解,美帝盜用聯合國名義組織聯軍橫加干預,對整個半島施加狂轟濫炸,殺害數百萬人民,阻止朝鮮統一,維持南北對峙、阻礙南北和解。到今天,「大韓民國」軍隊的戰時指揮權,仍然在美帝手上,核武裝的美帝駐軍,仍然與南韓軍隊舉行模擬閃擊北朝鮮的年度軍事演習,準備下一場戰爭的導火索。

蘇聯滅亡之後,美帝操控其支配下的軍事獨裁政權的「民主化」,推行選舉民主,為各地的新殖民體制製造合法性、扶植新的代理人上台,連續執政幾十年的日本自民黨政權,也曾一度下馬。但隨著美帝經濟的下滑和停滯,和中國的急速發展,為了形成包圍中國的政治軍事聯盟,美帝在各地重新扶植了極右勢力。縱容、慫恿日帝擴軍備戰、否認戰爭責任、修改和平憲法,就是美帝當下在亞洲的最大手筆。

勞動人民若不能及時推翻美帝國主義及其附庸,剝奪資產階級、根絕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建立社會主義聯邦,那就不能避免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歷史重演。

在這個反動的年代,復興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政治,指明反戰必須反資反帝,必須建立社會主義的展望,是無上迫切的任務。

全文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