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佔領中環

編輯委員會所感(跨時編輯委員會)

在一年前——即自2 0 0 8 年開始的此次世界資本主義危機的第五年——我們的雜誌在香港台灣兩地社會政治矛盾上升、反中反共風潮越趨激烈的背景下進行了革新, 提出了新的編輯方針和努力方向。在2 0 1 3 年4 月革新號的〈發刊詞〉中, 我們寫道:

「《跨時》本是書店的附屬雜誌, 欠缺實在的方向。經過幾番反省後, 決定進行資源改組, 並會脫離書店, 成為一本雙月出版的評論刊物。現時希望能夠以推廣各種左翼思想為主, 撇掉過往那種立場不定的作風, 不去迎合批判哲學理論潮流。

…….

《跨時》不屬於任何官方, 只有三數人的協力。目標就是說出各種早被排除出主流的政治理想和左翼觀點, 讓香港的年輕人獲得更多資源去判斷形勢。一個人的階級並不能透過主觀意願輕易改變, 但他的政治思想卻不必然受限於其階級, 反能隨著對現實環境建立起同情感而進步起來。
……

在刊物發表的初期, 我們主要以盛載比較具重量的歷史資料和形勢分析, 期望隨著作者/ 運動者的網路開始形成, 能夠培養一種更為堅砥的視野, 挖掘出深入現實的關懷。詳細探討『重新種植階級意識的種子』的各種細節, 從對象、論點、文本、形式等等都將要花好多心機。首要的, 是在緊絀的資源下推動幾地左傾青年的連結和啟發。」

本刊自革新以來, 承蒙港台兩地多位作者的支持, 得以就當前大局和若干熱點事件, 為讀者提供與主流媒體截然不同的左派視角和分析。例如, 2 0 1 3 年4 月號( 即革新號)刊載的胡清雅文章〈去年煙花特別多〉, 就分析了美國宣佈「重返亞太」以來作出的戰略部署, 檢視在此背景下台灣在2 0 1 2 年發生的主要社會風潮; 2 0 1 4 年6 月號刊載的香港貨櫃碼頭罷工專輯之中, 我們詳細地分析了罷工的整個過程, 及其領導者和主要宣傳者所宣揚的論述和綱領。我們指出香港工運目前困境的根源: 親北京和反北京勢力的對立, 妨礙了共同面對資方的統一工運的形成。在碼頭工潮之中,反北京勢力為了打擊對手, 更不惜在工潮前夕無預警地與為其屬會、兼在碼頭上合作多年、共同向資方提出要求的勞聯切割, 攻擊其為黃色工會, 並為了借助輿論成為碼頭上唯一被資方承認的工會, 斷然拒絕勞聯提出的, 三大工會就改善各自代表的工人的工資待遇、聯合起來提出共同方案與碼頭資方談判的呼籲。在罷工者失去這個最有潛力的談判籌碼之後, 資方的態度越趨強硬, 最後成功迫使工人復工。我們堅信, 馬克思主義者有責任說明事實、反對任何陣營傷害工人利益的無原則的做法, 為共同面對資方的工運統一戰線而鬥爭。

面對台灣反對兩岸服貿協議的風潮,我們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2月的合併號和2014年的4月號上,發表了回應台灣苦勞網的《兩岸服貿協議系列評論》的文章。文章的上篇,總結了馬克思、恩格斯對自由貿易問題的理論分析,和列寧和托洛茨基對被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包圍的工人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實踐所作的理論概括——說明社會主義革命和共產主義運動的國際性質,反對形形色色的、以「左翼」面目出現的保護主義論述;指出馬克思主義有反帝傳統,但從來沒有反對所有資本主義貿易的說法,也論證了中國目前政經體制的性質和基本矛盾。在下篇,我們分析了美國帝國主義為鞏固其世界霸權、針對中國「重返亞太」的東亞大局,指出部分左派所寄望的排拒美國的「東亞經濟一體化」,很大可能因為各國國家性質的迴異而胎死腹中;而以美日帝國主義的軍事同盟為核心的東亞、東南亞新殖民體制,並不會輕易生成與中國聯合反對美國的任何性質的聯盟。在世界資本主義蕭條,國際工運和共運都處於低谷的當下,世界經濟的區域化趨勢,未必是和平的先聲,而更有可能是激烈的國際政治和軍事衝突的前夕。我們指出,只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重生,才可以根本挑戰帝國主義發動世界大戰的趨勢,根本的為勞苦大眾扭轉力量對比。

在世界資本主義危機、各地社會政治矛盾上升,美國帝國主義積極干預各地事變、維護其世界霸權,國際工運和共運處於低谷的大局之下,在香港和台灣,出現了一股將兩地新殖民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種種矛盾和問題,說成是「中國崛起」所造成的「論述」,即所謂「中國因素論」。我們認為這種論述,基本上延續了過去的反共宣傳,是一種「新瓶舊酒」;所不同者,只是新的「論述」轉換了舊的「論述」的前提:過去中國之「罪惡」,在於它是剝奪私產的「共產國家」,「威脅」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當今中國之「罪惡」,則在於它是「走資」的「帝國主義」,同樣對後者構成威脅。在這個魔幻的論述之中,世界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矛盾和問題,竟然可以通過撥弄反中國民粹、強化資產階級「民主制」和美國的世界霸權而得到解決;勞苦大眾的任務,不是建立自己的反帝反資社會主義政治力量,而是為反中國/反共風潮提供人力物力,全力支持反中國/反共政客主導的「運動」和選戰——當然,這種「運動」無助於抵制剝削和壓迫,甚至為官僚高壓獨裁全面「轉型」為金權統治提供了「路線圖」。在這種左右顛倒、「左」右混雜的「中國因素論」之中,人們詭異地在「反帝國」的旗號下,從事著鞏固當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主義強權的「運動」。

針對以上種種,我們給自己的任務,就是重新提出「被排除出主流的政治理想和左翼觀點,讓香港的年輕人獲得更多資源去判斷形勢」。革新一週年以來,我們越加相信這個任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回顧過去一年,我們仍有許多需要克服的缺點,例如宣傳力度不足,發行、籌款、徵稿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強,需要吸引爭鳴等等。我們希望在未來的一年,能改善以上的種種。同時,為了增進交流討論,我們將增設不定期的《讀者來信》欄目(請將來函傳往:qics14@gmail.com),期待同各方讀者對話,辯明前進的路向、集結更多的朋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