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 工運問題 影評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 《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上〗

Screen Shot 2015-07-18 at 11.14.22

引論:《日本的夜與霧》在大島渚作品中的特殊意義

日本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大島渚在2013年1月15日逝世,享年80歲。

大島的電影作品,可以粗略地以一九六零年代中為分水嶺,分爲注目在階級問題和革命運動經驗的「前期」;和目光離開集體運動、轉向人與人之間心理性慾及其與社會主流的矛盾的「後期」。「前期」的代表作品,有表現階級矛盾之不可調和的《愛與希望之街》;六十年安保鬥爭前後失落青年在金錢和性慾中沉溺的《青春殘酷物語》;從大阪貧民窟底層的絕望人生反映日本經濟起飛黑暗面的《太陽的墓場》;根據大江健三郎同名小説改編,通過某村村民俘虜、「飼育」和虐殺一名黑人美軍飛行員事件的始末,批判小農狹隘自利意識的《飼育》;講述江戶幕府初期九州天主教農民武裝起義興亡的《天草四郎時貞》等。而「後期」,則從1966年的《白晝的惡魔》起,經《日本春歌考》、《絞死刑》、《新宿小偷日記》、《東京戰爭戰後祕話》、《儀式》、《感官世界》、《愛之亡靈》、《戰場上的快樂聖誕》、《馬克斯,我的愛》等等,直到1999年的遺作《御法度》爲止。

在1960年安保鬥爭失敗直後上映的《日本的夜與霧》,既是「前期」作品的代表作,同時也是大島所有作品之中,最集中、最深入地探討個人與革命運動關係和政治路綫問題的作品。有關這部作品的多數華語評論指,此作出自大島參與學運的個人經驗,著重剖釋運動成員之間的各種人際矛盾和衝突。筆者認爲,這種評論頂多講對了一半。因爲,除非對它的特定歷史政治背景和所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作品之中的人際衝突,是根本不能解明的。質言之,大島在這部作品中,並不主要是談論自己的學運體驗,而是通過電影中的不同角色,邀請觀衆和他一起進入關於日本共產主義革命運動失落的原因和出路的爭論。

電影背景與角色

電影以一九五零年代,以非黨員身份參與日本共產黨(日共)領導運動的新聞記者野澤, 和由反對日共的「共產主義者同盟」①(即當時「新左翼」②最大的團體)主導的1960年反安保運動參與者大學生玲子,在安保鬥爭失敗後不久舉行的婚禮為主要的「舞台」。主婚人是野澤大學時的老師宇田川教授。

主要人物有:一九五零年代的日共學運領袖、現在日共領導幹部的中山, 和曾經是野澤情人的太太美佐子;作爲非黨員參與50年代運動,現在是記者的東浦;50年代的黨員,現在已退黨的坂卷和宅見; 1960年反日共激進學生的代表、被警察追緝的太田;由玲子帶進60年反安保運動、在運動失敗前夕「失蹤」的北見;和50年代被中山指控「釋放警察間諜」而被開除出黨在中山和美佐子結婚之夜自殺的高尾。

在討論電影提出的問題之前,讓我們 先了解一下日共從成立到電影處理的年代之間的路綫歷史。

1. 共產主義者同盟,日本「新左翼」黨派。1958年12月成立。1960年反安保運動失敗後解體。1966年重建,1970年再解體,分裂成戰旗派、赤軍派、馬列派、全國委員會派等派系。以上各派除戰旗派和全國委員會派外,先後瓦解或轉向為右翼或環保團體。在2008年,前者合併成立「共產主義者同盟(統一委員會)」。

2. 「新左翼」,泛指1960年代首先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同社民派和斯大林派的「舊左翼」相對立的,以青年學生爲主的左翼團體。

Original caption: Second Treaty For the Japanes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Shigeru Yoshida,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signs the Bilateral Security Treat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San Francisco Presidio. The Security Treaty, which was signed shortly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Japanese Peace Treaty, permits American land, sea and air forces to remain in and around Japan after the Peace Treaty becomes effective. September 8, 1951. September 8, 1951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1951年9月8日,日本首相吉田茂在三藩市簽署《美日安保條約》。這是電影描繪的學生武裝鬥爭的背景。

日本共產黨的創黨路綫

日共在1922年7月15日成立,是共產國際的日本支部。日共建立時,是一個主張通過工人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的革命馬克思主義政黨。1927 年,日共制定了由片山潛③起草、布哈林④修訂的《關於日本問題的綱領》(即「2 7年綱領」),規定日本革命的性質是廢除君主制,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並將「迅速強行」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

1931年,日共在共產國際的主持下制定了《31年綱領》,認爲日本已經是金融資產階級統治的國家, 因此革命性質是包括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在内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但這個綱領很快就被抛棄。在1932年,日共又在共產國際的主持下制定了《32年綱領》,認爲日本政權是絕對天皇制、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結合,因此革命性質是有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傾向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日共在革命性質根本問題上的混亂,為它成爲群衆性政黨之後的嚴重左搖右擺和最終徹底轉向,播下了毀滅的種子。

從1922年建黨到1935年,日共經歷政府的六次大鎮壓。從1935年到二戰結束的十年期間,日共完全不能在日本從事有組織的活動。

3. 片山潛(1859-1933),日本共產主義者。日本工人運動先驅,先後參與創建社會民主黨和日本社會黨。1911 年因組織罷工而被捕入獄,1914年流亡美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片山成爲共產主義者,參與成立美國和墨西哥共產黨。1921年前往蘇聯,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指導日本共產黨的成立和組織工作。1933年在莫斯科逝世。

4. 布哈林,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英譯Nikolai Ivanovich Bukharin,1888-1938)。1906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17年二月革命後當選中央委員。十月革命後任《真理報》主編。1924年列寧死後,參加斯大林爲首的反托洛茨基集團。1 9 2 7年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因領導「右派反對派」反對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政策,在1929年被撤除《真理報》主編和政治局委員職務。1934年,斯大林以列寧格勒黨領導人基洛夫被暗殺為由, 開始大清洗。1937年,布哈林被開除出黨。1938年,作爲所謂「右派和托洛茨基聯盟陰謀集團」的首腦被公審,在家人安全被威脅的情況下,承認自己是帝國主義間諜、派遣兇手暗殺列寧等黨和國家的領袖,被判死刑槍決。

1946年4月,要求工會管理生産的遊行隊伍。照片中間的是日立公司的旗幟。
1946年4月,要求工會管理生産的遊行隊伍。照片中間的是日立公司的旗幟。

「佔領下的和平革命」論

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日共在1945年12月召開第四屆大會,正式重建。在1946年2月,日共召開「五大」,通過《大會宣言》,即所謂「佔領下的和平革命」的綱領。由於《宣言》是由野坂參三起草和在大會上宣讀的,這種思想又被稱爲「野坂理論」。

《宣言》規定,日共的當前目標是:「以和平民主的方法,完成現在進行的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此,黨不主張立即廢除整個資本主義制度而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強調「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完成之後……通過和平與民主的方法,從資本主義制度向更高級的社會主義制度、即沒有人剝削人的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並指出「當實現這一發展時,黨不使用暴力,摒棄專政,靠適應日本社會發展的民主人民共和政府,以和平教育的手段求其實現。」

野坂在五大報告中也斷言,在日本,不論是民主革命、還是隨後的社會主義革命,都可以在美軍佔領之下通過議會和平進行。日共認爲,美國佔領軍是日本革命的「同盟軍」、是「解放軍」,是反動的日本政府無法抗衡的強大朋友。日共冀望通過佔領軍的權力,推行各項民主措施,削弱日本統治階級的勢力。日共的任務,就是通過社會運動和議會鬥爭配合佔領軍施政。換言之,日共當時的「革命觀」,就是依靠美國的武力,通過議會鬥爭去剝奪日本統治階級的政權。

這種「和平革命」的理論,其實並不是野坂、甚至日共獨有的觀點,而是同一時期内接受莫斯科指導的各國共產黨的共同觀點。在法國和意大利,反法西斯武裝運動中佔領導地位的共產黨,在斯大林的指導下,解除自己的武裝、向以美軍爲首的西方盟軍繳械,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黨和社會黨組成「人民戰綫政府」⑤,得到了若干内閣席位。在綱領上,則將社會主義革命無限期押後,或宣稱組閣「執政」是通往社會主義的必經階段。

後來,美蘇走向冷戰的緊張局勢,法共、意共參與的「人民戰綫政府」先後因美國和本國統治階級製造的各種事件而倒台。但對長期被鎮壓的日共來説,美國佔領軍「解放」了他們,結束了軍人統治、實現了土地改革、讓日共可以參選和進入議會,使他們從戰後重建時只有一千餘名黨員的小黨,發展到「赤色整肅」⑥前夕獲得近300萬選票、擁有35國會議席、十萬多名黨員的舉重輕重的政治力量一下子「實現」了日共戰前25年奮鬥都不能實現的成果。

在戰前遺留的背景下——規定革命運動首先要徹底清除封建殘餘、建立資本主義統治(這是十分有問題的説法,因爲明治以後日本就確立了以天皇制為頂點的資本主義體制),然後才在不確定的未來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當時日共的「和平革命論」和規定美國佔領軍是必須依靠的主要「革命力量」的論述,除了是受到莫斯科的影響之外,或多或少還是對西歐共產黨「和平執政」的幻想和他們對美國佔領軍的「感恩」思想的反映。

5. 人民戰綫,源自1935年7、8月期間舉行的共產國際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綫」。1933年納粹不費一槍一彈在德國上台,消滅資本主義國家之中最強大的工人運動,並對蘇聯構成強大威脅。迫於形勢,斯大林領導層將從此前規定社會民主黨為「社會法西斯主義」、即和納粹不相伯仲的敵人的極左路綫,進行180度的逆轉:要求各國共產黨爲反對法西斯主義,不但需要和社會民主黨步調一致,還應該爭取和各國的進步/民主資產階級政黨建立政治聯盟。在西班牙革命之中,斯大林派共產黨為鞏固和自由派和社民派的反法西斯聯盟,而不惜鎮壓工人階級的革命力量。在二次大戰期間,法共、意共同自由派、保守派政黨建立了反法西斯軍事聯盟,並在戰後解除自己的武裝,參加隨著冷戰來臨而被腰斬的「人民戰綫政府」。

6. 「赤色整肅」(Red Purge)。本文專指美國佔領軍在1948年下半年開始和朝鮮戰爭期間,在日本進行的壓制共產主義勢力的運動。在同時期,美國政府在美國國内(所謂「第二次紅色恐慌」/Second Red Scare)和西歐也進行了類似的清洗左傾工運人士、壓制共產黨活動和限制公民權利的政治運動。以本質而言,這是一種密度和強度較落後國家為低的白色恐怖。

宣傳1947年2月1日全國總罷工的工會海報。
宣傳1947年2月1日全國總罷工的工會海報。

「和平革命論」的幻滅

在這些錯覺的影響之下,日共只看到佔領軍「好的」一面,而無視佔領軍所謂「民主革命」的局限甚至黑暗面。比方説,改革除去了天皇的「現人神」外衣,但沒有追究他的戰爭責任之餘,還在新憲法中規定他是「國家的象徵」;戰犯審判只限於軍部的若干上層人物,而完全沒有追究與軍閥勾結、策劃、推動侵略戰爭並以此牟取暴利的壟斷資產階級;所謂「解散財閥」,只是表面上解散了財閥的總部,財閥所屬的企業並沒有被解散,而且在沒有被觸動的壟斷金融資本的協調下,以「企業集團」等的各種形式被重新組合起來。然而,日共不但認爲美軍已經拆除了日帝的國家機器,還以爲「大壟斷資本的物質基礎幾乎崩潰了。」

佔領初期,佔領軍當局爲了方便自己施政, 削弱日本反動勢力, 曾容許日共自由活動。但隨着以日共為核心的激進工運力量在1946年中開始,為克服激烈的通貨膨脹、長期和嚴重的糧食短缺、確保工資價值和反對裁員,積極推動爭取工人監督生産和打倒保守政府的罷工抗爭,佔領軍當局開始改變對日共的態度。在1947年1月31日,麥克阿瑟⑦勒令禁止原定在2月1日舉行的全國大罷工。同年秋天,佔領軍當局指示工運内部反共分子組織「民主化同盟」(民同)分裂工運。

1947年1月31日全國公營部門工人共同鬥爭委員會委員長、鐵路工會領袖井伊彌四郎廣播佔領軍勒令中止2·1大罷工的訊息後痛哭。
1947年1月31日全國公營部門工人共同鬥爭委員會委員長、鐵路工會領袖井伊彌四郎廣播佔領軍勒令中止2·1大罷工的訊息後痛哭。

隨著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佔領軍在1948年開始全面逆轉政策,全力壓制日共的運動。在1948年8月20日, 佔領軍派出百餘名士兵、裝甲車、坦克車和偵查機, 配合二千餘名日本防暴警察,結束了4月以來——1500餘名演員和職工為反對資方撕毀集體合同和實施大裁員——而佔領和自行經營東寳片場的罷工運動。1949年初,佔領軍當局開始呼籲學校開除親共教員。同年7 月,為瓦解激進工運的核心國鐵工會,佔領軍授意國鐵推行以左派和工運積極分子為目標的大裁員計劃, 接着發生國鐵總裁離奇死亡的下山事件;左派工會會員被誣告暴力破壞造成傷亡的三鷹⑧和松川事件⑨。在這所謂「國鐵三大疑案」之後,國鐵工會的左派領導深受打擊,工會面對大裁員全無招架之力,民同分子逐步實現對工會的控制。也是在7月,佔領軍點名攻擊當時由日共控制的全國大學生組織「全學聯」⑩。9月,日本中央政府指令地方開除左派教員, 到1950年3月,已有一千多人被解雇。

東寶爭議
美國佔領軍和日本警察聯合鎮壓東寶罷工佔領運動。

佔領軍當局,籍朝鮮戰爭爆發的契機,全面推行已局部進行了一年左右的「赤色整肅」(Red Purge)。1950 年6月6日,麥克阿瑟下令解散日共中央委員會, 褫奪全部2 4 名委員的公權,禁止他們擔任公職和從事政治活動、罷免他們的國會議員資格。7 日, 佔領軍下令褫奪日共機關報《赤旗》1 7 名編輯人員的公權。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赤旗》因全文刊載了金日成的聲明,被麥克阿瑟勒令停刊3 0天,稍後改爲無限期停刊。7月28日,在佔領軍當局、日本政府和相關企業管理層的共同策劃之下,在戰略公營和私營企業中進一步推行「赤色整肅」——舉凡「共產黨員及其同情者」和「損害企業的安全與和平」的「搗亂分子」(即工會積極分子)一律立即開除、由警察押送離開,共計二萬餘人因此被政府機關、重要產業和新聞媒體甚至文藝事業清除,他們和他們的近親被列入永遠不被相關機構錄用的黑名單。

7. 麥克阿瑟,道格拉斯(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美國陸軍五星上將,菲律賓陸軍元帥。1930年代人美國陸軍參謀長,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綫的主要指揮官。1945年之1951年期間任盟軍駐日最高司令官,佔領軍當局的最高負責人。1950 年7月,任朝鮮戰軍聯合國軍總司令,9月指揮仁川登陸。1951年4月,主張對中國東北實行核打擊,美國總統杜魯門恐怕蘇聯介入而不同意。麥公開批評白宮政策之後,被解除一切職務。

8. 三鷹事件。1949年7月15日,東京中央本綫三鷹站一輛無人駕駛的列車突然從車庫衝出,高速衝向車站和傍邊的商店街, 造成6死、20傷的事件。政府指這是日共控制的鐵路工會的陰謀, 起訴十名共產黨員和一名非黨員共謀製造事件。經過多次審判後, 在1955年,全部被控的共產黨員無罪釋放,該名非黨員被判死刑, 在1967年在獄中病死。

9. 松川事件。1949年8月17日,東北本綫福島縣松川站發生列車翻覆以外,造成司機等三名乘務員死亡。政府再次指控這是日共和工會的破壞行爲,逮捕起訴20名嫌疑者。案件最後在1963年審結,全體嫌疑宣佈無罪。

10. 全學聯,全稱「全日本學生自治會總連合」。在日本共產黨領導之下於1948年9月成立,當時有260餘校22萬學生參與, 宗旨是「反對法西斯主義殖民地教育」、「擁護學術自由和學生生活」、「保衛民主主義」、「爭取學生政治活動自由」,主張和蘇聯陣營的國際學生運動建立連帶。1955年六全協否定武裝鬥爭路綫,和次年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之後,全學聯開始脫離日共控制,並在1958年12月結成共產主義者同盟。1960年安保鬥爭後,共產主義者同盟及其控制的全學聯解體,日共青年組織民主青年同盟乘勢將全國學生自治會的過半組織起來,是為「民青系全學聯」。

1966年,重新組織起來的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另外兩個新左翼黨派重建全學聯,即「三派全學聯」,開始了學運的全共鬥時期。1 9 6 8年「三派全學聯」瓦解,各黨派組成各自的「全學聯」。1972年,中核派、革馬派爆發暴力衝突,殺傷對方成員。同時,赤軍派相繼製造多起暴力事件,以殺害大量同志的内部批鬥和淺間山莊事件告終。在社會輿論強烈反感的作用下,所有系統的全學聯都走向了全面衰退。目前,有五個團體使用「全學聯」的名義活動,其中以日共控制的民青系全學聯為最大。

日共的「1950年問題」

1949年期間,佔領軍當局開始鎮壓日共, 曾經在綱領上視佔領軍為「解放軍」、「革命夥伴」的日共, 基本上處於手足無措的狀態,完全無力實行有效的反制措施,只是被動地進行辯解,說自己並不是美軍所指的顛覆性力量。隨著美蘇對立的加劇和中國革命的勝利,蘇聯共產黨主導的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⑪在沒有事前知會日共的情況下,在1950年1 月6日在機關刊物上發表了題爲《關於日本的形勢》的評論員文章,指美國單獨佔領日本的目的,在於使日本成爲美國在亞洲的主要軍事基地,指日共應聯合其他民主力量反對美國, 為日本的獨立、民主和和平而鬥爭, 進而批判「野坂理論」是為美帝佔領提供民主僞裝的、欺騙日本人民的理論,「與馬列主義毫無任何共同之處」,是「反社會主義的理論」。

以德田球一和野坂參三⑫爲首的部分日共領導人不同意情報局的批評,以日共中央的名義發表了《對〈關於日本的形勢〉的感想》一文。而以宮本顯治和志賀義雄爲首的另一個領導集團則表示同意情報局文章的部分内容。日共中央因此出現了派系對立, 德田、野坂一派稱「所感派」,宮本顯治等稱「國際派」。蘇共、中共不久先後發表聲明,支持情報局對日共的批評。「所感派」轉而接受情報局的批評,但同時加緊壓制「國際派」幹部,使日共中央處於分裂狀態。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佔領軍當局褫奪日共中央公權和勒令《赤旗》停刊之後,「所感派」領導人決定轉入地下,在9月份不經黨章規定自行委派臨時中央領導,作爲日共的公開機關,決意進行武裝鬥爭奪取政權。「國際派」首先反對,要求恢復中央委員會功能,但因蘇共、中共都支持「所感派」,「國際派」宣佈解散接受德田領導。日共中央的分裂由此進一步加深,它從1947年六大到1958年的七大之間,長達11年不能召開大會。這就是日共史上的所謂「1950年問題」。

以學生為主體的「武裝鬥爭」

在1951年2月,德田主持第四屆全國協議會(「四全協」),制定「軍事方針」。1 0月份,德田又在北京秘密召開了五全協,提出了新綱領, 主張要效法中共建立軍隊和農村根據地、並進行城市遊擊戰,將黨的中心任務規定為建立山村根據地和核心自衛隊,展開「自衛武裝鬥爭」。然而,在1950年下半年的「赤色整肅」,日共領導層亡命北京,日共指導的工運中心被佔領軍強制解散, 工運的反共勢力統一成立支持社會黨的「總評」⑬之後,日共的工運據點基本上被毀滅。而在農村,隨着佔領軍推行的土地改革將曾為農民大多數的佃農,轉變為獨立的小地主,共產黨和社會黨在農村的影響力大幅度消減,農民轉而成爲保守勢力的重要支持力量。

換言之,在工農運動蓬勃興盛,統治階級受到威脅的時候,日共採取全面依賴佔領軍的右翼政策;而在工農運動衰落,統治階級處於絕對優勢的時候,日共就配合來自蘇共和中共的壓力,推行沒有群衆基礎和成功可能的極左軍事冒險方針。就在這個一般工農不會接受日共武裝鬥爭方針的情況下,當時被日共控制的全學聯所領導的激進大學生,成爲了「武裝鬥爭」的主體。電影中「警察間諜」被禁閉和逃脫、高尾因此被中山指控和開除出黨等事件,就是在這段時期發生的。

電影截圖:學生武裝鬥爭

1952年2月,日共軍事委員會全國會議之後,日共通過全學聯,號召各地大學生和青年勞動者參加武裝鬥爭,收集武器和製作燃燒瓶,攻擊警察派出所、法庭等國家權力機關。在1952年的五一勞動節,「總評」領導的四十萬工人在東京遊行慶祝日本恢復獨立,同時抗議政府排除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一面單獨講和,並締結使日本成爲美國軍事基地,加快重整軍備的美日安保條約。當天,約六千名激進示威者衝進他們稱爲「人民廣場」的皇居前廣場,被五千多名防暴警察用催淚彈和手槍鎮壓,結果造成兩名示威者被射殺,2300多人受傷,一千多人被捕的流血事件,稱「血腥的五一節」。電影中的坂卷,就是在五一節之後不久被捕的。

1951年「血腥五一節」:防暴警察用手槍和催淚彈鎮壓皇居前廣場抗議排除中蘇的「單獨講和」和美日安保條約。
1951年「血腥五一節」:防暴警察用手槍和催淚彈鎮壓皇居前廣場抗議排除中蘇的「單獨講和」和美日安保條約。

「血腥的五一節」之後,日共曾誤以爲全國性的革命形勢一觸即發,繼而採取了進一步的軍事冒險行動,但除策劃的日共黨員和極少數支持者參與這些行動之外,並沒有得到廣大群衆的響應。在電影中,東浦回憶了當時學生們雖然拚命但最終失敗的情形。政府乘機在7月推出《破壞活動防止法》(破防法),成立專門監控左翼運動的公安調查廳,從事武裝鬥爭的學生相繼被捕、根據地也陸續被破獲。到1952年的夏天,日共基本上停止了「武裝鬥爭」。

11.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英文簡稱:Cominform)。隨著冷戰展開,在1947年成立,聯合蘇聯東歐各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和法國、意大利共產黨的情報信息機關,目的是建立歐洲的斯大林主義統一戰綫。1956 年蘇共二十大後解散。

12. 野坂參三(1892-1993)歷任日本共產黨主席、共產國際日本代表、日本共產黨名譽主席等職務。大學期間參加工人運動,被工會派往英國。1919年加入英國共產黨,回國後加入日本共產黨。1928年被捕,保釋後流亡蘇聯,參加共產國際工作,後被派往美國共產黨。1940年1去延安,先後組織由日軍俘虜組成的日本工農學校和日本人民解放聯盟。1946年囘日本,與德田球一等人重建日本共產黨,主張佔領下的和平革命,即「野坂理論」。1950年美軍進行赤色整肅,和德田等人流亡北京,推行武裝鬥爭路綫。1955年回國,在六全協上否定了武裝鬥爭,就任第一書記。1956年至1977年期間連任四屆參議院議員。1958年至1982年期間任日共中央主席,此後任名譽主席。1992年被揭發為蘇聯間諜,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中誣告留蘇日本同志,使他們被處決,同時也有爲美國從事間諜的嫌疑,日共中央決定撤銷他的名譽主席稱號,並開除出黨。

13. 總評,全稱日本工會總評議會,曾經是日本最大規模的全國性工會中心。1950年7月成立時反共色彩濃厚。1953年起成爲支持日本社會黨的主要力量。1987年與日本工會總聯合會(聯合)合流,1989年正式解散。「聯合」現在是支持在野民主黨的主要力量。

上篇完,下篇請點擊: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 ——《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