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民粹運動

第五屆特首選戰開幕

johnTsangBBC.jpg
曾俊華宣佈正式參選第五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照片來源:BBC中文網

第五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將於下週二(2月14日)開始進入為期兩個星期的提名階段。宣佈參選人士將需要得到至少150名選委的提名,方可獲得參選資格。提名將以記名方式進行,正式投票時則會以「暗票」,即不記名方式進行。候選人必需得到至少過半數選委支持,方能被中央政府任命為特區政府首長。

在目前宣佈將會參選的人士當中的五位,在香港的主要媒體上有比較高的曝光率,他們是:香港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暫委法官胡國興、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前保安局局長兼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和社會民主連線主席梁國雄。

社會普遍認為,這五位宣佈參選人,最有可能成為正式的候選人。

資產階級選舉是一場消耗人力物力的愚民遊戲。筆者不支持任何候選人,不認為工人階級在目前的對壘中可以得益。這篇短文的目的,只在於紀錄若干想法和分析。

到目前為此,以民建聯和工聯會為首的傳統愛國左派勢力已表示傾向支持林鄭月娥,持同樣態度的,還有鄉議局、新思維和民主思路;泛民主派方面,在梁國雄還沒有參選之前,傳統的泛民勢力均明確表明不會支持林鄭月娥。公民黨主席梁家傑表示偏向支持胡國興。

傳統愛國左派的旗艦組織民建聯和工聯會表態支持林鄭月娥,意味著她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而曾俊華所代表的,則是建制陣營內的部分資產階級勢力和部分原港英殖民政府高官群體。

lamChengTVB.jpg
香港最大政黨、手握過百選委票的民建聯於上週六(2月4日)約見行政長官參選人林鄭月娥,該次會面有150多名民建聯成員出席。隨後,民建聯又先後於 2月6日、2月7日,分別約見另外兩名參選人葉劉淑儀及曾俊華,分別有50多名及70多名成員出席。(照片來源:電視截圖)

按趙平復在〈小圈子特首選舉的大圈子邏輯〉一文中的分析,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的結果,既反映了各大階級力量的對比,也恰好相當接近當時的「民意取向」。儘管本屆特首選舉還沒有進入提名階段,更遑論是正式的候選階段,故現在雖已踏入廣義的選舉階段,但民意調查的浮動,在選舉舉行前的七個禮拜,還存在著許多的變數。

事實上,行政長官選舉並不像部分泛民人士所宣傳般,完全不受民意左右。上一屆的選舉,就是北京順應「民意」的變動,一反扶持「民族資本」執政的「常態」,放棄大資產階級的候選人,轉而促使疑似「共產黨員」登上特首寶座的戲劇性例子。

目前樣本人數為1000人以上的民意調查顯示,曾俊華在宣佈參選人士之中,有最高的支持率。曾俊華的民望若持續名列前茅,將會對北京做成莫大的尷尬。

林鄭若敗,非但「小圈子選舉」確保北京意志的功能破滅,更意味著北京在港英殖民時代末期打造的,統合本地中共陣營、華人資產階級和原港英高官群體的「愛國統一戰線」,將會面臨嚴重的危機:建制陣營在上屆特首選舉中暴露的裂痕將會進一步擴大,動搖「一國兩制」穩定運作的基礎和建制陣營對北京的向心力。林鄭若在民意遠遠低於曾俊華的情況下當選,「小圈子選舉」機制的合法性同樣會遭受重創;若得票低於梁振英的689票、「再創新低」當選,同樣會給予泛民陣營進行廣泛動員的燃料,進一步促使建制陣營的分化,使主張同泛民(及其背後的帝國主義)妥協的勢力抬頭。

行政長官作為經「香港各界」選舉產生的「治港港人」,是香港政府的首長,對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與此同時,行政長官受北京任命,對中央人民政府負責。換言之,行政長官是「一國兩制」的樞紐。

據稱引發了佔中運動的人大常委8·31決定,最為泛民詬病的內容,是提名委員會全體委員半數以上支持的門檻。眾所週知,高提名門檻的目的,就是避免公然反共反中、反對「一國兩制」的人物成為候選人。當然,這種「篩選安全機制」有效運作的政治前提,就是建制陣營團結一致、穩固地控制提名委員會的過半數——這一屆特首選舉的結果,將會對這個機制和「一國兩制」的命運,產生深遠的影響。

林鄭被稱為「CY 2.0」,被自稱代表庶民的泛民一致深痛惡絕。同時,她為了爭取商界支持,高調表示自己「不是社會主義者」,這種曲折的、「反常識的」階級鬥爭的反映,是一個「十分香港」、非常值得玩味的現象。相比之下,長期主管財政的曾俊華,極少宣揚自己曾經長年被泛民(和部分建制)斥責的「理財政績」,他的選舉工程的重點,是訴諸「香港中產精英」的「溫和形象」,大打「民望牌」。

02.jpg
梁振英在2012年1月31日在柴灣區探訪長者,當時他還沒有遞交參選2012年行政長官選舉的提名表格。(照片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網頁

另一方面,泛民陣營發生了應否「含淚」支持曾俊華之議論,湧現出這兩種主流觀點:一,指曾俊華是建制中人、長年任職高官,參與多項泛民批判為損害民生的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和林鄭沒有根本的差異;二,或許正因曾俊華的「溫和保守」財政官僚資質,和貌似緊隨梁振英「赤化」日程的林鄭月娥相比,「兩害相權取其輕」,應該是“lesser evil”。

泛民多年來的「論述」的核心內容,就是選舉雖然未必可以產生最好的管治者,但至少可以產生「沒那麼差」的管治者,若遇上「真的很差」的管治者,也可以一次另選云云——換言之,「選擇」本身就是「核心價值」。按照這種邏輯,在這次選舉中掌握300多票(佔總票數約27%,幾近鼎足而三)的泛民,如果目的真的在於盡量維持香港現狀、終結以「盲搶地」和「赤化」為標誌的「梁振英路線」,那他們沒有理由不聯合離心的那些資產階級勢力、全力支持完全有機會當選的曾俊華——除非,他們能向受眾說明他們的「論述」是鬼扯,或公開承認他們真正的「願景」,是使香港成為獨立的政治實體。

另一個事實是,泛民若全力票挺曾俊華,亦不會見得有多「含淚」:在「愛國統一戰線」停滯不安、離心勢力躍躍欲試的情況下,政治綱領明確、相對「同心同德」的泛民,有可能成為體制內新的決定性多數的核心,完遂在內部瓦解特區體制的戰略目標。無論曾俊華當選或高票落選,甚至因此出現流選,長年推廣「去政治化的政治」的北京政權所設定的「小圈子選舉」機制,都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可以推想,只要曾俊華和林鄭月娥對決的格局不變,泛民在這次選舉中絕不會是輸家,只有大贏或小勝的差異。

真正稱得上含淚投票的,是那些心底裏支持「保守平穩圓滑」的曾俊華,但因為被北京動員,因此不得不支持林鄭的那些「愛國人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