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 港台民粹運動 轉載

國定假日,被忽略的歷史戰場

《跨時》按:本文首發於《苦勞網》(2016年10月28日),經作者同意轉載。我們另外採用了配圖。

國家法定的休假日,除了涉及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更是史觀和意識形態的產物。國家規定工人一年放多少假,為了紀念什麼而放假,都是國家的階級性質與及階級力量對比的反映。

面對民進黨政府砍除七日與中國相關的「國定假」,各派勞工團體為推行反對砍假的聯合行動、規避統獨左右爭議,傾向於擱置甚至否認討論被砍假日的政治內容的意義;與此相反,台獨黨派則積極發言,主張弘揚「台灣主體性」、徹底清算「中華民國」目前的「國定假」。例如,時代力量在其選擇放假日的投票活動之中,事先排除了紀念台灣結束日帝殖民統治、回歸中國的「光復節」,並提出了紀念日帝戰敗的「終戰紀念日」的選項。

本文主張,追求根本變革的左派,在爭取勞動權益之餘,也必須投入政治鬥爭,宣傳進步的假日,進而改造和提升勞苦大眾的歷史認識和政治覺悟。

我們進一步認為,只有在建立工人政權、取代資產階級國家的總綱領之下,成為反帝反資鬥爭的一部分的這種倡議,才可以發揮其全面作用,突破資產階級黨派甚至政權所設定的「多元史觀」的騙局。

前蘇聯在1929年至1940年期間,曾經採用5天週和6天週的「革命曆法」。
前蘇聯在1929年至1940年期間,曾經先後採用五天週和六天週的「革命曆法」。五天週將全體勞動者分為五組,以其中的一天為休假日,六天週則以每週的第六天為休假日。圖為1929年10月至1930年9月的蘇聯年曆,五天週以顏色辨別,紅星標註五天國定假日:11月7日至8日(十月革命節),1月22日(列寧逝世紀念日),5月1日至2日(國際勞動節)當年蘇聯城鎮正式職工的有薪假期,接近80天。(來源:serj-aleks.livejournal.com)

由勞工團體發起的「反砍七天假」運動從去年進行到現在,已經捲起廣泛的社會效應;從空服員到青年打工族,從保全到大學教師,各行各業的勞工都投入到這場捍衛七天國定假日的鬥爭中,為了自己的勞動權益而奮戰。隨著情勢發展,圍繞著七天國定假日的爭論,也浮現出「勞動條件」和「紀念意涵」兩個戰場,但勞團似乎忽略了後者的重要性。

綜觀目前勞團提出的反砍七天假論述,可以大致概括為三點:反對《勞基法》修正案審議程序的不正義、要求落實《勞基法》的法定保障,以及改善「長工時、過勞」的勞動條件。簡言之,就是要求「合法休假」(或出勤時領取「雙倍工資」)的權利。對於台灣的勞工階級而言,這種捍衛工人當前利益的論述無疑是很有號召力的;對於資產階級以及維護其利益的政府和政黨也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然而,勞團的論述卻普遍帶有一種「去歷史化」的傾向,亦即只談休假的權益,不談國定假日的「紀念意涵」,乃至於出現了這樣的說法:「放假的名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放假的天數」。10月25日,勞團在這天即將被砍的國定假日號召全台勞工上街遊行,其發布的新聞稿和相關論述更幾乎未提及「光復節」三字,而僅是反覆強調「10月25日」是依法應放假的七天假的其中一日。

勞團未言明的是,國定假日和一般假日具有本質上的不同。國定假日作為國家制定的「紀念日」,承載著特殊的歷史、政治和文化意涵,這使得國定假日既是一個攸關工人階級的勞動條件的問題,也必然是一個歷史認識和意識形態的問題。然而,勞團似乎只重視勞動條件的戰場,卻忽略了國定假日牽涉的歷史認識和意識形態,也會影響勞工大眾如何看待台灣的政治經濟現狀,因而是一個重要的、與前者不可分離的戰場。

可以理解,「反砍七天假」運動的參與者眾、團體紛雜,雖然在爭取休假、縮短工時的訴求上,具有高度共識,但在歷史認識和意識形態上並不一致,對於七天國定假日,甚至現存的19天國定假日的紀念意涵,因此也存在著分歧的看法。為了團結絕大多數的勞工,形成統一戰線,勞團對國定假日的紀念意涵採取了擱置不談的態度。

然而,如果論述上只停留在爭取休假權益,不但在短期內無法推進勞工大眾思考這七天國定假日為何放假、有什麼紀念意義,長遠來看也無助於建立左翼的、進步的世界觀,為根本改變台灣的政治經濟現狀奠下思想基礎。即便勞團能夠一時迴避談論光復節的紀念意義,接下來恐怕也不得不面對外界一個簡單的質疑:下一個七天假就是「蔣公誕辰」,勞團究竟如何看待這一天?又要如何看待之後的「國父誕辰」?

被時代力量消失的國定假日

相較於勞團的曖昧不語,台獨派的青年團體和政黨很早就介入「紀念意涵」的戰場,爭奪國定假日的歷史詮釋權。去年9月,就有獨派人士在臉書上發起「自己的紀念日自己訂!」的活動,肯定政府刪除「缺乏臺灣主體性、充滿殖民統治者思想」的七天國定假日,並邀請網友發想新的紀念日。今年4月,民進黨青年部又舉辦了「誰的國定假日」的政治工作坊,同樣質疑既有的七天假,並再次呼籲「自己的假日自己訂」。近日時代力量也推出「我想要和你一起放這些假」投票活動,一方面主張確保勞工的七天假權利,一方面又強調須從「轉型正義」的觀點替換現有的19天國定假日,邀請民眾上網票選出「台灣人民認同的紀念日」,作為時代力量將提出的《國定假日法》的參考依據。

時代力量舉辦的這個投票活動,以及推出《國定假日法》的行動,可以說將勞團一再迴避、不願爭論的關鍵問題提到了眼前:現存的國定假日究竟是在紀念什麼?值得我們紀念嗎?

有趣的是,時代力量雖然宣稱要全民一起票選決定我們的國定假日,但是他們似乎已經擅自決定了哪些是台灣人民應該紀念、哪些是不應該紀念的節日。在他們舉辦的投票活動中,一共列出了26個日子供民眾勾選,其中有些是《勞基法施行細則》明訂的19天國定假日,另一些則是時代力量新創的國定假日,像是「台灣青年節」(3/18)、「終戰紀念日」(8/15)、「美麗島事件紀念日」(12/10)等等。好巧不巧的是,26個日子當中偏偏遺漏了七天假中的台灣光復節(10/25)、蔣公誕辰紀念日(10/31)和國父誕辰紀念日(11/12)。

原來在投票選項中,時代力量已經毫不遲疑地代替台灣人民決定,現存的七天假中有三天是不值得紀念的。這不免讓人疑惑:依然想紀念這三個節日的人,要怎麼表達他們的意見?這些人還屬不屬於「台灣人民」的一部分?也難怪日前時代力量公布投票結果時,這三天理所當然地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言論自由日」(4/7)、「美麗島事件紀念日」等新的紀念日。

無疑地,時代力量的事先篩選已經讓這個投票活動顯得毫無公信力可言,也令人懷疑他們提出的《國定假日法》只是為了遂其政黨的政治意圖,而非真正想蒐集全民的意見。不過,我們還是可以藉由比對被時代力量消失的國定假日,和其提出的新節日,來檢視一下時代力量的判斷標準,及其背後的歷史認識和意識形態。

進步左翼應反對「終戰紀念日」

以被時代力量消失的「台灣光復節」為例──光復節,是台灣人民擺脫日本帝國主義五十年的統治,從殖民者的民族差別待遇、經濟掠奪和政治高壓中解放的日子。從當時台灣人歡慶不必再遭受日本殖民統治、迎接祖國光復的歷史事實來說,這天的意涵當然是進步的、值得紀念的。弔詭的是,時代力量自稱以「台灣人民」為依歸的史觀,不但完全抹煞台灣光復對當時的台灣人民的重大歷史意義,還企圖設立所謂的「終戰紀念日」,來合理化日本帝國主義在二戰時將殖民地台灣當成南進基地、動員台灣人為日本侵略亞洲各國流血出力的歷史悲劇。

時代力量欲設立的「終戰紀念日」,反映的是一種對日本發起的侵略戰爭毫無批判反思的「終戰」史觀,是為過去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行徑和侵略暴行塗脂抹粉,更為今日極力復甦軍國主義的日本右翼張目的史觀。這種意識形態立場,不僅是對日本殖民五十年間抗日不輟的台灣人民的侮辱,也是對曾被日本侵略過的韓國、沖繩、菲律賓、中國大陸等亞洲人民的冒犯,根本上缺乏應有的歷史正義和道德良知,任何進步的左翼都應反對以這樣的紀念日代替光復節。

或許有人會說,光復後前來接收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也是一個獨裁腐敗的政權,因此光復節也不值得我們紀念。然而,「光復」的意義本來就不是國民黨政權所能壟斷,而是當時台灣人普遍的思想感情。紀念台灣人民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復歸中國,並不代表我們肯定前來接收的國民黨政府,就像當時台灣(以及全中國)許多既參與抗日、又加入中共革命的有志之士一樣,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腐敗的國民黨,是同一個歷史階段下人民被賦予的任務。

由光復節和「終戰紀念日」這一組例子可見,要評估國定假日的內涵究竟是進步或反動、值不值得紀念,必須跳脫台獨派扭曲的史觀和右翼意識形態,真正落實以「人民」視角為主體的左翼史觀。如果我們以這樣的判斷標準,來看另外兩個被時代力量消失的「國父誕辰紀念日」和「蔣公誕辰紀念日」,也會做出跟台獨派截然不同的評價。

如何看待國父誕辰和蔣公誕辰

照台獨派的觀點,孫中山和蔣介石都是所謂「外來殖民政權」的統治者,台灣人無須紀念。然而,這種說法首先就經不起歷史檢驗。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推翻滿清封建王朝,不僅深刻地影響中國後繼的革命者,也同步激勵著殖民地台灣的抗日志士,他逝世時更引起許多台灣人的追悼,1927年蔣渭水就在孫中山逝世兩周年紀念會上發言道,「孫先生臨終時,尚連呼和平、奮鬥、救中國數十聲,希望今夜出席的人,深深接納孫先生最後的呼聲:和平、奮鬥、救中國。」而如前所述,1945年蔣介石政權光復台灣時,也受到台灣人「同胞」式的歡迎。這都顯示,日據時代前後台灣人民認同的祖國一直是中國,從未將其視為「外來殖民政權」。

台獨派的史觀除了是不符歷史事實的,更大的問題是將自己困在一個主觀狹隘的「台灣中心」的世界觀中,無法從一個較大的歷史發展的觀點去評估這兩個人物是否值得紀念。從人民主體的左翼史觀來看,孫中山作為一個崇敬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革命家,協助推翻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制度,意圖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後來的無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條件,這樣的歷史功績使他是進步的、值得紀念的偉大人物。

蔣介石早年雖追隨孫中山革命,但孫中山死後即違背「聯俄容共」的政策,開始大肆追捕屠殺共產黨人,成為中國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1949年蔣介石政權內戰失利敗逃來台後,依附在美國帝國主義羽翼下,在台灣實行了數十年的戒嚴白色恐怖,消滅了一代的左翼革命青年,禁錮了進步思想的產生,造就了台灣至今仍未解決的親美反共結構。因此,蔣介石無疑是反動的、不值得紀念的人物。

儘管進步的左翼同樣應該批判、反對紀念蔣公誕辰,但採取的史觀和立場同台獨派顯然是完全不同的。無論如何,這兩個紀念日的內涵都應該被充分討論,而不是被粗暴地消失,假裝其歷史意義和當代台灣無關。

總而言之,國定假日不只是單純的假日而已,它反映台灣社會的歷史、文化及政治意識形態。如同勞團在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時,總會向社會大眾講述勞動節源於美國工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的歷史那般,勞工除了期待能在七天國定假日休假,其實也期待能從這七天假,乃至19天國定假日,學到更多背後的歷史故事和紀念意涵。因此,如何在捍衛勞工的休假權益之餘,也介入紀念意涵的歷史戰場,突出宣傳進步的國定假日,進而改造並提升勞工大眾的歷史認識及世界觀,實為追求根本變革的左派不能迴避的思想工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