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問題

《讓世界看見台灣》(一) 一個在台港生的社會觀察

前言

對於大多數香港人而言,台灣這個地方絕不陌生。即使未曾踏足這個島嶼,也對這裡有基本概念。無論是藝人明星,或是政治人物的名字,也常出現新聞媒體上。不管是生活或政治方面,很多港人都對台灣充滿好感。早前《蘋果日報》有一系列關於港人在台的報導,包括移民台灣的港人和赴台升學的港生。大體上,此系列報導皆以「認同台灣」作為主軸。筆者在台北某所國立大學留學,在這裡生活已踏入第四年,希望籍此文分享一下這幾年來的感想。

港人眼中的美好生活?

談到對台灣的第一印象,很多香港人都會想起台北101、日月潭、墾丁等旅遊景點,還有夜市、街頭小吃等。另一方面,大多來過台灣旅遊的香港人,都會認為這裡沒有香港的急促節奏,生活步調較香港為慢,空間上也沒有香港的壓迫感。

若從文化層面來看,則會認為台灣人普遍待人有禮、具好客之道、熱情、樂於助人等。同時也認為這裡文化氣息濃厚,街頭書店林立,更有人誇張地以為多數台灣人都愛好閱讀,隨便在捷運上也能看到一人拿着一本書來看。又或是由於香港大專教育偏重商科的緣故,令部份港人認為台灣的大專教育裡,資源投放都著重於人文學科。總而言之,就是認為台灣是一個讓人擁有舒適生活的美好地方!

真實的台灣

在我來台灣讀書之前,也曾有過部份上述的觀感。但在台灣生活過一段時間後,則有了不同的感覺。

先講講生活上的問題,我絕對同意很多台灣人都是友善的,但我也遇過不少橫蠻無禮的台灣人,此點特見於交通問題上:台灣交通規則不同香港,當行車線轉為綠燈時,行人過路燈也同時轉為綠色,結果轉彎車輛與行人會造成人車爭路。按照規例,理應是車讓人,但在實際情況下,不時會看見車輛無視行人安全而高速入彎,到了實在無法通行才急煞,可謂險象環生。我在路上騎電單車時,經常遇到不少駕駛者轉彎、爬頭、切線時毫無預警,這班司機彷彿不知方向燈為何物。

在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人佔據著路中心。以我校為例,因為校園範圍大,大部份學生都會以腳踏車代步。但一到午飯、下課時間,校園內的熱鬧地點就會擠得水洩不通。人多車多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還是一大堆學生喜歡連人帶車擋在路中心聊天,使得再闊的通道也變成瓶頸。特別在趕時間上課時,遇到這些猶如封路的同學,也真的讓人十分頭痛。

而在文化層面上,台灣也絕不是港人想像中的文化天堂。早前我在一堂有關閱讀文化的課堂上認識到一位台灣同學,他跟我抱怨道,台灣人越來越不愛看書。今年三月就有一份調查指出,台灣人每年僅閱讀兩本書,遠低於日本、韓國、新加坡。再看看生活上最切身的食品衛生問題,香港人經常掛在口邊、說大陸的食品怎樣差怎樣不安全。但事實上,台灣的食品安全也令人擔憂。三年前的塑化劑事件,最近的食油安全問題,都令到台灣人怨聲載道。這都證明了,明明台灣(以至全世界每個地方)也有黑心商人,那香港人何以經常抬高台灣呢?

民主的典範?

「台灣再怎麼不好,政府也是一人一票選出來,政府必須向人民負責。當人民對政府失信心,可通過每四年一次選舉把他們趕下來,換個新的上去。」這段話是模仿部份崇尚台灣「民主」制度的香港政客和學棍口吻。面對中國共產黨官僚化問題、香港特區政府管治問題,「民主派」政客第一時間上綱上線,把各種問題歸結成「因為大陸和香港欠缺民主」。在這些政客學棍論述當中,充滿着一種「普選萬能論」:只要香港有普選,物價貴、樓價高、工資低等各類民生問題都得以解決(當然,他們口裡這樣說,心裡是否真的相信又是另一回事)。或許因為在某些崇洋民主派的眼裡,美國人種都是高高在上,因此不敢拿美國作為類比例子。而同為華人世界的台灣,無論文化或地理上都相對較近,因而經常被用作華人世界中「民主的典範」。2012年總統選舉,香港各個政黨都有派人觀選,事後不乏一些香港政客、「社運人」為國、民兩黨搖旗吶喊、為「民主自由」感動落淚的可笑言論。

過去的「自由中國」

自國民黨敗走來台後,幾十年來,這裡都充斥着腥風血雨。台灣島上戒嚴時期長達三十八年,一直到1987年才告終,期間死在蔣氏政權手下的受難者不計其數。由「二二八」到白色恐怖,有公開槍決的、有特務秘密殺害的、有捆綁起來丟在海中餵魚的,還有各式各樣「失蹤」和「懸案」。幾十年來,西方國家和蔣介石均宣稱這裡是「自由中國」,根本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今日的台灣社會

從1980年代末解嚴、結束軍法統治和所謂「轉型正義」,到1996年總統直選,再到2000年和2008年的政黨輪替再輪替,台灣成了不少港人眼中的「民主典範」。然而,直到今時今日,台灣仍然充斥住各種問題,我身邊的大多數台灣人眼中,這種形式上的「民主制度」根本不值得外人為之羨慕。

先講民生方面,在我來台灣讀書這幾年間,就發生過多宗強拆逼遷案。政府與財團勾結,運用國家機器-警察強把民居趕走,繼而地產商隨即以挖土機把人民的房子移為平地。以士林王家為例,台北市長郝龍斌就動用到全市所有分局的警力,把數百名聲援的學生和居民強行抬走,一日後原本數層高的房子變成廢墟。在清拆過程中,不少示威者遭到警方拖行、掌摑甚至毆打等暴力對待。更甚者,「全台第一學府」──國立臺灣大學,也加入圈地行列,運用各種手段趕走舊區居民,時任校長李嗣涔更召喚警察進入校園,鎮壓示威學生。

在勞工問題上,光是這幾年也發生過多次罷工、示威事件。例如去年的「華隆罷工案」,上千名老員工在紡織廠辛辛苦苦工作幾十年,換來的卻是資方拖欠薪金、削減福利和退休金。工人忍無可忍,以罷工和抗議方式回應翁姓老闆的不義行為。在整個過程中,政府的最大「貢獻」就在於出動強大警力保護資本家。還有今年的「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發起的抗議,起因是1997年因多家工廠倒閉,各地工人被拖欠遣散費和退休金而發起抗議,當時勞委會為安撫抗議群眾而以貸款形式發放的「代位求償」金。事隔十六年,勞委會所做的竟是向受苦的勞工追討「貸款」,而不是要求拖欠員工血汗錢的資方還錢。

教育貴族化

早前《蘋果日報》的一系列報導當中,其中一篇標題為〈不滿特首──港生赴台升讀破紀錄〉。當然,這一標題本身就有邏輯問題。不過話說回來,不知是基於《蘋果》無知還是故意隱惡揚善,台灣大專教育的弊病,也未見於此系列報導中。

談到台灣的大學,香港人都會說這裡「通街都係大學生」。的確,台灣的大學林立,入大學率接近百分之百。不過今日先不談這方面,而把焦點放在大學的教學資源問題,還有生源分佈不均的問題。我在這裡就以「第一學府」──國立臺灣大學(台大)為例,探討一下台灣教育。

有香港人認為,台灣的文科教育比香港做得好。的確,香港的大學以商科為主導,很多中七(中六)畢業生都以環球金融、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等科目作為首選,相對起來,文史哲學科方面則較為冷門。但其實此現象並不只限於香港,台灣亦然。很多台灣高中畢業生,首選的都是幾間名牌大學管理學院(商學院),文史哲並非熱門科目。以台大為例,歷史、哲學等學系,每年都有學生爭相轉往他系。我在這裡並不是批評轉系的學生,因為人各有志,或為了興趣、或為了前途,轉到自己心儀學系絕對是人之常情。我在這裡無非想帶出一個重點:雖然這些學系當中不乏優秀的師生,但台灣的文科學系並不如一些港人想像中那般熱門,一般來說,在文商領域中,除了法律系外,還是只有商科才會「爭崩頭」。

在大學裡,教學資源也是「重理輕文」,特別是那些在經濟上有較大回報的學科。在台灣大學裡,當電機學院已擁有四個系館時,人類系和哲學系還在苦惱文學院新大樓何時才能動工。

生源分佈不均,也是台灣大專教育的一大弊端。曾有一篇論文研究指出,在2000年以前的幾十年間,台大學生當中,超過一半均來自台北市和台北縣(新北市)。「1982-2000年間,前5個畢業高中佔了學生總數的53.2%,將近7成的學生來自於前10個明星高中」。[1]雖然到後期這個比例有所回落,但整體而言,在升學問題上,明星高中畢業生絕對較其他中學畢業生擁有優勢。加上家庭背景、財政收入等因素,就會發現,家境較佳的高中生,也相較來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年青人較易考上名牌大學。早前有報導指出,排名較後的大專院校的弱勢生比例,遠高於名牌學校。諷刺的是,排名較前的多為學費較便宜的公立大學,意味着入讀於私立學校的弱勢生,面對的是更昂貴的學雜費。

台灣問題起源於「中國因素」?

1 [2]

從上述提到的迫遷、強拆、勞工問題、教育貴族化等各種事例中,可見得台灣並不是香港人心中的人間天堂。那些崇尚台灣的香港政客和「社運人」,會如何解釋他們的「台灣民主理論」?對於問題的起源,他們從來沒有合理解釋,一味只懂製造出「中國因素」、「中國帝國主義」等假議題,就當成是台灣問題(還有香港問題)的源頭。

這群香港政客和「社運人」的最大問題是,他們看不見一個事實:華盛頓才是真真正正壓迫台灣和整個東亞的帝國主義!他們只懂得宣揚一些粗陋反共理論,要求香港人用選票支持他們,好讓這群政客聯合商界金融界的「民主」力量,一起「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繼續讓大財團資本家壓迫和剝削勞苦大眾。關於美帝國主義對台灣的壓迫,我將連同其他問題於下次探討。

[1]駱明慶,〈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卷1期(2002,台北),頁113-147[back]
[2]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61124493903904&set=pb.100000190809271.-2207520000.1389554694.&type=3&theater(檢索日期:2014年1月13日)[back]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