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運問題 2013年碼頭工潮

對《堤岸上的海市蜃樓——簡評兩種工潮報導和論述》的一些回應與提問

本人讀畢《堤岸上的海市蜃樓 ──簡評兩種工潮報導和論述》,產生很大疑問。主要是讀到兩點。

一,作者指出職工盟失德,暗示市民和工人離棄其工運;

二,不可接受任何支持「勞資政三方協商」的改良主義工會。

個人認為此兩點會使文章結構出現極大問題,作為編輯難以接受。主編與作者溝通後,得到一些澄清。本人就此稍作補充和回應。惟以下作言,僅為本人理解,不代表編輯部立場。

首先,作者立場與以上兩點有異。對作者而言,出發點是工運的壯大。因為歷史的原因,香港的工會今日分成「泛民」(親華盛頓)和「建制」(親北京)兩派。碼頭罷工的結果,證明沒有任何一派有足夠力量,發動逼使資方真正談判的運動。作者認為職工盟抱著「泛民、建制」的對立思維,錯失組成統一工人陣線的機會,所以嚴厲批評。而一直以來,職工盟、勞聯、工聯會,亦因為長期的對立,使香港工運軟弱,造成改良主義的現實,只能以「勞資政三方協商」為目標。要擺脫改良主義,就要三大工會放下「泛民、建制」的對立思維,組成統一陣線,那在各行各業的工運中才有力量逼使資方就範。

作者對職工盟,並其他工會,皆寄以厚望,期待他們都拋棄泛民、建制的對立,從而成就強大的統一工人陣線。唯有如此才能走出改良主義的死路。他沒有要包容改良主義,而是要提出擺脫改良主義的條件。

對以上的立場,本人不盡同意,但認同是一種很重要的參考。的確,觀察工人工會化的分佈,建制派的工會不可忽視。單憑職工盟現時的實力,未能發動癱瘓性的罷工。因為「泛民、建制」的對立思維,而失去統一陣線當然令工運停滯。但我們如何理解工聯會在整個政治經濟結構的角色?他們一方面是政府的核心成員,也有人直接就是資方。期望包含他們來組成工人統一陣線,是否與虎謀皮?作者或許成功論證職工盟其身不正,與美國帝國主義千絲萬縷(例如Labour Note 的報導)。但進一步要求工人、市民接受工聯會是真誠為工人,恐怕並不容易。職工盟的敵對思維不單是各為其主,也是真實政經關係的反映。反對工聯會,未必是因為「泛民、建制」的對立,而是階級矛盾。至於勞聯與職工盟之間,表面上的確很有加強合作的空間。

我相信作者期望的工運,應該是切實地工人自發的。終極目標大概是職工盟和工聯會皆由工人做主,擺脫所有資本的羈絆,邁向真正的工人統一陣線。如果是這樣一種期許和呼籲,縱使遙遠,我亦會支持。

Red Feds是二十世紀初期紐西蘭的工團組織。主張工會聯合統一戰線,以發揮階級鬥爭的最大力量。曾在1908到1913年間發動直接行動
對抗當時的勞工法。
Red Feds往後亦採用了「世界產業勞動組合」(IWW)的主張: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employing class have nothing in common. There can be no peace so long as hunger and what are
found among millions of working people and the few, who make up the employing class, have all the good things in lif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