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跨時》

【反國教特刊】❷ 我城所需要的「世情教育」- Maquilapolis

(第十屆香港社會運動電影節選評)
文:李維怡

最近全城熱點,莫過於反國民教育運動。如果筆者沒有理解錯誤,也就是一種反洗腦運動。

雖然筆者也反對這個意圖可恥的新學科,不過,如果談到洗腦,則恐怕絕不只國民教育科了。話說,最近由於影行者辦的多媒體錄像工作坊而接觸到一些中學 生,看到她們暑期作業的通識科模擬試卷,一看之下,不禁嚇一跳。題目有一段數百字的事件簡介,是關於星巴克在天津落腳,一杯咖啡賣50元,一個員工一個月薪金300元。而問題之一是要求學生試陳述:若與跨國企業合作,對於中國的經濟有何利益處……

當然,不會有任何一條題目,提到像星巴克這種提供奢侈品服務的跨國企業所到的「發展中」國家的市區,其必然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包括市區的租金颷升,物價也隨著颷升,而基層民眾則被日漸排濟於市區空間之外等等。至於這整體對當地基層勞工所帶來的種種剝削,更加消失在視野之外。(雖然,同樣的空間排斥效應,在香港正同時發生:就是由地產霸權所帶來的市區豪宅化的香港土地之上。)

洗腦,很多時不是在上者告訴你什麼,而在於他不告訴你什麼,令大家對於是非對錯的辯論,永遠處於統治者所設定的「正方/反方」框架之中其中一邊;令到所有不同意見和價值觀都被迫歸納為兩邊的其中一邊,從而令到整個社會,尤其是反對的聲音,更易於「被管理」。

當我們意識到教育是基本人權,應由政府安排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讓教育機關必然地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份(個別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另當別論,但也不能逃出這個框架)。故此,我們需要的,不是正規的所謂通識教育,XX教育,而是讓更多學生和老師,能從非正規途徑,自發尋找到不同的知識與價值觀,去進行思考,進而行動,抵抗任何一種由上而下的思想灌輸,或尋回更多被邊緣化的重要議題和價值討論,抵抗論述被兩極化的統治技術。

女工當自強:掌握自己的影像

過去,社會運動電影節已多次提出跨國企業全球化之下,為世界各地的基層民眾所帶來的問題。由於這個問題事實上已成為世界發展的基本框架,世界各地相關主題的獨立紀錄片也多如浩瀚星海,要在當中作出選擇,的確有難度。不過, Maquilapolis幾乎是全無爭議地,成為了今屆之選。
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與其藝術創作的過程有關。這是一齣由較專業的紀錄片工作者與當地女工合作,通過拍攝工作坊及一連串對影片內容和表達手法的「度橋」會,專業者與初哥同時拍攝,而合成出來的影片。

過去,社運電影節也曾放映來自台灣工人影像實驗工作坊(倉運業工人、移民勞工)和澳洲資訊與文化交流(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的基層民眾自拍影像。對於被荷里活式影片和三色台肥皂劇餵養大的觀眾來說,沒有呼天搶地的愛情,沒有驚心動魄的打仗,更沒有五顏六色的特技;但作品勝在真情實意,並擁有非當事人不會有的視野和角度。在這些作品裡,藝術創作做為一種對生活的創意表達、分享交流的基本意義,表露無遺。無怪乎候孝賢大導看完了倉儲運輸業工會聯合會的工友和組織者自拍的影像後,也會感嘆這裡邊所表達的就是電影要做的。

可是,Maquilapolis在這些以外,又多了點什麼,讓人有點驚艷,也有點失落。片中對於象徵意象的運用,對於馬基拉城空間的表述,再加上紀錄以外,工友的肢體演出,都有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表演成為紀實的一部份

影片一開頭,是一位女工在工廠廠房偷拍和自述的影像。然後,片中的拍攝者兼被拍者的幾位女工,穿著藍色工作服,一字排開在一片荒蕪的空地上,舉手做著平時在工廠經常做的動作,半抽象地重現不能拍攝的空間(廠房)裡,自己的日常。鮮艷的藍色和淺黄色的土地合成一種很強烈的色調,就像在說:你聽我講,我有很重要、很強烈的訊息要告訴你。妙就妙在,這話說了,也沒有說出來。影片的中間,好幾段女工自介的影片,都是在強烈的顏色(黑、鮮紅、鮮藍)背景下,工人手持自己工作的工具或成品,「表演」了工作的狀況。

我不知道組織者有沒有跟她們做過劇場工作坊,但在我看來,這與巴西著名的劇場工作者Augusto Boal所 創的「被壓迫者劇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她們當中許多都已因工傷(中鉛毒)被炒,或因跨國公司找到更好剝削的女工(搬廠去印尼),或因跨國公司逃稅停廠而失業。故此,就算想偷拍也可能沒辦法了,只能拍一個空無一物的廠房,以及以這種「表演」的方法來重現一種真實。「表演」在本片裡,成了「紀實」的一部份,從而讓影片出現了不同的層次,這是本片最好看的地方之一。

空間表述:拍照片的另一種方式

不同的女工,以拍照片的形式,站在馬基拉城的不同地方,可是正在拍攝的是錄像機,剪接時加速放映。這些片段中,除了該女工外,城中事物都在移動,強烈地表達了一種人的堅定與空間的不確定的感覺。

雖然這個做法許多電視台都會用,而筆者暫時無法知道這個做法,是一個什麼討論後的結果,但是,由於這是一個與工友討論下產生的做法,就讓筆者產生很大的好奇。由於筆者常遇到還未能分辨到拍錄像和拍照片的分別的街坊,看這片段時產生的想法是:這真是一種向工友街坊介紹硬照和錄像的分別的好方法,也是介紹「動」與「不動」的一種方法。可偷師是也!

一點點的失落

其他好看的地方,不盡分享了,不然大家便不用看片了啊。不過,有一點筆者認為可以商榷的地方,主要就是影片的結尾。不知為何,工人還站在開頭站著那 個地方,身穿同樣的藍色上衣,全部轉身離去,然後吊臂鏡頭後退,造成觀眾一起後退、遠離現場的場面。整個影片到了這裡,竟出現一種這樣後退的場面,令筆者感到非常不舒服,亦無法閱讀這是一種什麼象徵的企圖。也或許是我看漏了眼,便只好期待,其他觀眾來評價一下,或許看到什麼我沒看到的意思吧……

墨西哥故事的倒影

為了緩和筆者被推後的不舒暢感,我還是嘗試把讀者帶到更近的地方去吧。

影片主要的內容還是環繞全球化下的勞動和環境問題。馬基拉城其實是處於美國與墨西哥的邊界城市Tijuana, 它的存在是作為一種國際貨幣基金借貸的附帶條件:一個「自由經濟區」。通常,「發展中」國家裡這種「自由經濟區」,就是意味低稅、勞工安全不受保護、破壞環境不用負責,資金隨意進出,此正所謂「減低成本」之「效率」是也。同時,作為美國這個第一世界的後花園和垃圾房,你會見到重金屬廢料垃圾場的無限污染, 當中最為嚴重是水源污染,讓工人做一天工才可以換來一瓶乾淨水。片中的女工,鬥爭十年才叫做迫到墨西哥政府去處理污染問題。而她們所服務的品牌,是你我都熟悉的如Sanyo, Panasonic的 電子產品。可別忘了,香港所謂六、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所靠的也同樣是一大群「出產」於基層家庭的「廉價」女工,而其中一個熱門行業,正是同樣的電子業!大家所講的工廠北移,其實與片中墨西哥女工面對的問題一樣,只要有某國政府願意提供更可供剝削的勞工,只要本地工人開始懂得爭取權益,跨國公司就搬去剝削更廉價的勞工。資本可以隨意流動,「發展中」地區的上層人口也可以跟著流動。在「起飛」當中嚐到甜頭發了達的人可以說自己白手興家;但基層的人卻被攔下了、失業了,土地也被破壞到不可能耕種了,生活沒著落了。看著片中那些順著工人居住區的街道流成河一樣的工業廢水,還有在污水當中嬉戲的孩子,片刻腦裡浮現了好多個中國的工人住宅區,還有我曾認識的那些,已因工殤過身的,為香港廠商工作的大陸工人;還有那些,六、七十年代後被「用完即棄」,現時天天與垃圾為伍的香港外判清潔工們……

影片的放映地點,也精心選擇過:一直努力組織女工的勞資關係協進會,還有今年努力嘗試與工人合作社合作的嶺南大學學生會。希望各位到來觀影時,也注視到,影片與本土的社會運動的各種關聯可能性,我們一起來進行這種自發的、互動的世情教育,也就是一種「公」民教育。

放映日期/地點
31/10 (三) |7:30PM|嶺南大學 (房號待定)
11/11 (日) |2:30PM|勞資關係協進會「社區二手店」(總店)
第十屆香港社會運動電影節網頁:http://smff2012.wordpress.com
(本文原刊尋找在世間的影像:http://tinyurl.com/8nw9log 讀者可進入閱讀並留言討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