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跨時》

【反國教特刊】❺ 關於是次反國教運動的小感想

文:黃天祐

社運的老問題

分享一點剛才在政總的感受,希望這是我就這次運動的最後一次回應,真的沒有太大精力花費在這邊。在剛才的Facebook Status 中我用了「被遺下的人」來形容正在自發留守政總的朋友。可能有人會認為這字太負面,不管對大聯盟還是對留守的人都不太好。因為大聯盟並非「大佬」,自然沒有「遺下」他們;留守的朋友也不會自己被遺下,因為他們是自發的。然而,「遺下」二字背後,其實依然是老問題:大聯盟與群眾的關係。
記得今年3月25日在灣仔會展外反對小圈子選特首集會,不少群眾對民陣表示失望。大家認為梁振英上台如此大事,何以大會突然不理群眾,宣佈解散,並呼籲大家下星期再遊行集會。再看看今天政總的情形,其實還是同樣的道理:主辦單位脫離了群眾。在整個運動上,大聯盟自身作了不少內部討論,也在運動路線上做了不少抉擇。我們可以看到不論在輿論壓力上還是號召動員上都取得了成果,甚至也逼使政府作出讓步。這一點我絕對認同,真的有果效。

公共討論的欠缺

然而,似乎過去十天在政總中都沒有發生有關群眾意願的討論,極其量也只是請會眾上台任意發言。但是,倘若真的要推動公民社會產生,一種地位平等、互相尊重、包容、有耐性的討論就必須發生。因為只有這種討論,才能真正了解身邊各人的想法。大家都反國教,但為何要反?是何種形式的反?為何想這樣反?對抗爭運動有何想法?大家的不同有否磨合的可能?如何看待中國人與香港人的分別?諸如此類。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內含非常複雜的元素,而它們也正正是造成不同差異的原因。倘若沒有嘗試處理,大家永遠只會停留在一種表面結連,實際鬆散的狀態;參與的人也無法深化自己的想法和經驗,把單一議題與其他社會或生活問題作扣連;最終只對單一議題有興趣,其餘問題便事不關己。我相信這也是多年來都無法持續地把社會凝聚的原因。公民意識不只是一起清理垃圾,一起清潔洗手間這樣簡單;如何交換想法,扣連處境,共同建構新意念,才能推動公民社會建立。

是延續、複製、還是被遺下的佔領?

今晚到了政總,發現場面一片混亂,有一些朋友自行聚集討論路向,有一些朋友留在自己的營地,學民思潮的朋友自行收拾物資,沒有結連。小組討論的朋友似乎全不習慣這種需要時間互相了解的討論,也急於找到出路;很快便進入了一種想要尋求自己關心的問題的狀態,甚至互相猜度,發生小爭執。這明顯是欠缺經驗之故,但同時也看出他們的無助與無力感。大聯盟忽然撤走,他們認為不應該如此離去,很想再次發生一些事情,令大家回來;但由於過往他們都慣於跟從大會安排,欠缺參與討論行動的經驗,以至不知從何入手。另一方面,因為是次運動號召的群眾非常廣泛,想法多有不同,當中亦有大部分初次接觸運動的人;衍生的問題是,聚合後難以暢順地討論一些有關行動方向的逼切問題。結果,當今晚首次遇到清場,大家發現原來他們已經不能像過去十天般安穩,有大會處理一切問題;要由自己討論、選擇、思考,便顯得無從適從。其實,大會之於公眾的印象很好,很多參與者都將他們看成是參考或學習對象。即便是今晚的討論中,大家還在想像如 何憑他們十多人之力,把留守政總再一次推上高潮,回復學民思潮、大聯盟主持時的大勢。他們提出要絕食、找傳媒等方法,有哪一項不是向大聯盟學習?

引入討論方能避免混亂

是次運動號召了十萬人的集會。如何進行一個十萬人的討論,在實際操作上自然有困難,這絕對可以理解。但在多天活動當中其實可以滲入一些原素,例如設某個時段讓群眾就一兩個題目去進行討論,體驗一下何謂討論,明白互相理解和尊重的重要。大聯盟當中不少是有經驗之人,其實也可以跟群眾分享過往大聯盟或其他組織的經驗,讓群眾知道自己也有能力去做更多,而且也懂得方法,不致於出現今天留在政總的朋友的混亂局面。

幸好大家大概仍是相信大聯盟,也認為在大是大非上(反對國民教育)大家應該站在同一陣線。他們少有抱怨,但明顯地他們已經很害怕再一次被組織,很害怕被代表,很害怕自己的意見被忽略。這也是我看到混亂的原因。他們甚至敏感得會因為對方的一字一句而猜疑對方的目的和身份,可見傷害已經做成。我和朋友曾經想過介入討論,但真的無從入手,只能在旁邊呆站;仿佛突然介入會令場面更見混亂。

關顧廣場上的戰友

我明白大聯盟之前花了很長時間解釋自己撤走的原因,很想大家體諒和支持;但其實對於自發留守的朋友,有更多事需要關顧。上面提及關於討論的實驗以至經驗的分享固然重要,物資支援也是同樣常重要。剛才有朋友問學民思潮的義工,可否取當中的物資去支援,得到的答案是否決,包括水。需知道物資上的支援對留守的朋友十分重要,營帳、地蓆、甚至是食水對他們來說也是必須。既然大聯盟決定撤走,何以不留下物資以示支持?大聯盟有的是資源,水、帳篷也打算一車 一車地運走,為何不能給予最後丁點兒的支援呢?過去十多天,曾有十多萬人陪伴,現在只剩下他們十多人了。沒有人,沒有物資,他們如何捱下去?

如何看待群眾參與?

歸根究底,我也只有一個疑問,到底大聯盟是如何看待來參與的群眾?到底是視他們為一同努力、地位平等的伙伴,還是只是支持自己運動的一群市民?倘若是前者, 又是否需要認真檢討過往行動對參與其中的群眾的方法,以助建立一個真正由群眾參與的公民社會?我認為當大聯盟往後繼續要進行所謂「群眾運動」的時候,這是必須要認真看待的事,實在是責無旁貸,因為大家的眼睛都看著你們。

(本文原刊面書:http://tinyurl.com/8fqhj5b 讀者可進入閱讀並留言討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