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跨時》

【飄流閱讀館】哲學家與基督

古斌@飄流閱讀館

 

(米亞蘇所屬的哲學新流派:思辨唯實論(Speculative Realism)班底)

 

米 亞蘇(Quentin Meillassoux)描寫的哲學家,是不是很像殉道者?他提出,哲學家有兩個敵人,一個是祭司(priest),一個是詭辯家(sophist)。面 對著世界令人失望,詭辯家說:「沒有真理,價值是約定俗成的而已。」而祭司則指著那超越的上帝,讓祂壓倒一切。

他主張,是 哲學家在尋找人類和世界的連結,祭司指著的是傳統,詭辯家則否認有這個連結。這個連結的方法,叫做「象徵化」(symbolization),就像世界與 人類失散後的信物,讓彼此重新相認。第一個這樣的象徵(Symbol),是由蘇格拉底提出。那時候,哲學家成了上述兩種人的敵人,因為祭司錯認他是詭辯 家,詭辯家又錯認他是祭司。

每一次世界陷落在象徵失去的時候,詭辯家和祭司就會回來。米亞蘇同時拒絕的,是詭辯家對真理的鄙視,並宗教引入的、凌駕倫理的超越存有。後面一點,卻令他推出彌賽亞的形像。

米亞蘇談到一個問題:即使有「第四個世界」(請見前篇討論),為甚麼我們要管它?反正它爆出來不爆出來,是沒有先因的,那麼何解我要期待它?

這裡米亞蘇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第四個世界,若果要是一個公義的世界,它必是我們所渴求的世界,它是作為回應我們這個世界而產生的世界。若單單是爆一個新世界出來,爆出來就好像仙境了,而且全人類再活一次,那也不過是夠好運,不能叫做公義。要叫得做公義,也就是這個世界全新之所在,就是因為它正是我們這個世界所要求的,而且,在那裡我們還有先前的記憶

這裡產生了一個很古怪的關係:第四個世界不以我們這個世界為先因,但它卻依賴我們這個世界。

接 著要進一步處理這個對新世界的渴求。米亞蘇問:這個,究竟是一個宗教渴求呢?還是一個內蘊渴求(即構成公義世界的渴求)?一個宗教渴求,總是要求著「全然 他者」,也就是不能想像的、非人的。宗教要求的,是把人置於盲目的存有力量之下,它渴求是存有力量,多於是所到來的公義。

只是,有甚麼可以把這兩個渴求區別出來?關鍵就是,這個駕臨必須採取著「姿態」(gesture),甚麼姿態?就是放棄權能的 姿態。這也就是說,第四個世界的駕臨必須關乎一個人,這個世界必須「成為肉身」(incarnated)。一個作為中保的人必須出現。米亞蘇指,這個人必 須全善、全知、全能,並有能力放棄其全知全能,而且,他/她真的在第四個世界駕臨時放棄其權能--這像誰?米亞蘇很清楚,這個形像就像基督

二十一世紀的唯物論哲學,竟然理性地推出道成肉身。

米 亞蘇還有更有趣的是,他要克服宗教和無神論這兩個極。他說,對相信上帝有四個選擇,一是:「因上帝存在,我信他!」--這是宗教。二是:「因上帝不存在, 我不信他!」--這是無神論。三是:「因上帝存在,我不信他!」這是路西弗(墮落做撒但的天使)的立場。而米亞蘇選擇第四個立場:「因上帝不存在,我信 他!」這就是神聖的不存在(Divine Inexistence)。

 

資料來源:

Harman, Graham. 2011. Quentin Meillassoux: Philosophy in the Making.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p.101-107, 110-122. Sections on “Symbolization”, “Messianism” and “Believing in the God Who Does Not Exist”.

 

前篇:法國哲學界新星,談復活!

 

建立日期:2011.10.27

 

 

本文獲援權轉載自飄流閱讀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