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發刊詞 2017年11月7日

在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二年,1915年4月,羅莎·盧森堡和她的同志們在柏林創辦了《國際》雜誌。這份刊物指出國際工人階級應該如何看待世界大戰,揭露和批判以德國社會民主黨為首的第二國際領導層協助「自國」資產階級政權驅使各國工人互相殘殺、背叛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行徑,說明根據革命馬克思主義原則重建新的無產階級國際組織的必要性。這份雜誌只出版了一期,便被德國政府查禁。1919年1月15日,身為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共產國際的德國支部的負責人的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在領導柏林工人武裝起義、爭取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戰鬥期間,被社會民主黨政府指揮的極右軍人捕殺。

2008年以來的這一輪世界資本主義危機,在政治上明顯的後果,是各地排外民粹、民族主義的上升。蘇聯、東歐諸國官僚化工人國家滅亡後的「新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陷入困境,帝國主義「普世價值」話語日漸失效。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長期停滯和衰敗。完成基本工業化、積極謀求國際地位的中國官僚化工人國家,在蕭條的資本主義世界之中,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力量的缺席下,各地反動勢力為了延長資本主義的壽命,不斷驅動地域、族群、種族、宗派、民族的衝突和戰爭,大國對立陣營的輪廓越益明確,嚴重的區域軍事衝突,甚至新一次的世界大戰,再度威脅著人類文明。

本誌是2008年以來世界資本主義危機在香港的產物之一。本誌的前身是本土主義「左翼」的刊物《跨時》,在反中反共民粹運動高漲的背景下,原編輯人員出現分化,在2014年佔中爆發的前夕,新的國際主義編輯集體完全取代了原本主辦刊物的本土主義人員。今年是俄國十月革命一百週年,我們為了明確方向,決定將刊物改名為《國際》,向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先烈們致以崇高的敬禮。本誌將通過討論和傳播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和理論,努力堅持國際工人階級的立場評論社會森羅萬象,為工人階級社會主義事業的復興,貢獻我們微薄的力量。

《國際》編輯委員會
2017年11月7日